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机构投资者凭借庞大的资金规模、专业的人才优势、丰富的投资经验不断发展壮大,其规模和种类持续增长,对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机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改善企业绩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逐渐表明,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类型的机构股东在资金规模、投资风格、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那么,这些异质性机构投资者究竟会对股票定价和公司治理产生何种影响呢?本文基于异质性角度,以我国2007-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机构股东与股票错误定价和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这对于深化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研究、促进机构投资者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构建了换手率指标并根据该指标的大小将八大类机构投资者划分为稳健型和交易型。接着,结合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理论,分别研究了稳健型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股票错误定价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及其增加值越大,股票错误定价程度越低。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及其增加值越大,股票错误定价程度越高。进一步分析中,本文从信息优势和短视行为两个角度,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相比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稳健型机构股东具有信息优势,因此能够正确评估企业价值;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短,难以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容易误判企业价值,导致股票错误定价。另一方面,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具有短视行为,他们换手率高,交易频繁,主要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获得短期利润,因此交易型机构股东常常会利用大股东身份限制企业的长期投资,从而造成短期利润虚高,误导市场投资者,导致错误定价。接着,本文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进一步探究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异质性影响。为尽量全面地刻画公司治理绩效,本文从企业市场表现和经营绩效两个角度进行变量选取。在市场表现的衡量上,选用股票总回报率和异常收益率进行刻画,在企业经营绩效上,选用总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来计算。实证结果表明,稳健型机构股东持股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绩效,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治理会损害企业的长期价值。在稳健性检验部分,本文通过更换股票错误定价计算方式、剔除样本期内发生过兼并收购事件的子样本、剔除样本期内发生增发配股事件的子样本以及Heckman二阶段回归四种方法对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在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基础上,笔者从市场投资者、企业和监管层三个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从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两类机构投资者对股票错误定价和公司治理的影响,一方面,拓展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研究,将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本文强调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类型的机构股东进行了区分,为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市场投资者鉴别机构股东类型,避免盲目跟风产生的“羊群效应”。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企业在制定发展决策时的审慎性。同时,还有助于监管层管理层全面清晰地认识机构投资者,为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引导机构投资者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