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船舶油污制度的演变和构建中国油污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来源 :上海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qwc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船舶油污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中国目前没有单独的、完善的油污法律体系,相关的法律规定散见于行政法、民法的规定当中。作为专门调整“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下称“《海商法》”)没有有关船舶油污的规定,并且该法第208条还明确将中国参加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所调整的油污责任,排除在适用《海商法》的范围之外。那么中国应构建什么样的油污法律制度?核心法律问题是什么?如何借鉴公约和其他国家的制度来构建我国的船舶油污损害还赔偿法律体系?另外,船舶油污损害的赔偿动辄以千万来计算,那么究竟损害赔偿应包括哪些方面?本文的目的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回答这些问题提出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从回顾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制度演变入手,对现今世界上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形成进行了一次梳理。这种制度是以公约及其议定书和美国的《1990年油污法》为代表,通过案例证明是一次次严重的油污事故推动着公约的通过和修订,不仅建立了责任加基金和船方与货方共同分担责任的双层机制,同时也证明这种双层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回顾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制度演变的目的是为构建中国的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作注脚,为中国的油污立法提供借鉴。中国已经是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公约》的缔约国,但是后者只对香港地区生效。在民事责任方面,我国所特有的认为只有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律关系才适用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观点和立法,限制了前述公约在我国的适用。另外,我国现阶段沿海和内河运输油轮船队的吨位结构使得油污法律制度不能与公约接轨。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如何解决适用《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但没有国际油污赔偿基金作保障的问题?沿海和内河船舶油污法律制度如何构建? 本文无意对油污立法进行面面俱到的讨论,而是从责任主体、强制保险和直接诉讼、责任限制、油污基金四个核心方面讨论了理论以及实践当中的分歧,通过比较国际公约和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制度,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责任主体方面,应恪守“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将漏油船舶所有人作为油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开始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公民逐渐由“单位人
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是西欧各社会党中最具代表性的政党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德国社民党在一个多世纪里,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多次调整纲领和政策,由反体制政党逐
21世纪被人类誉为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跨国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全球范围生成、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
公共权力制约是近代以来政治生活的核心话语,而近代以来理论上关于权力制约的种种讨论几乎无一例外都服务于完善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所设计的权力制衡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
长期以来,人类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认为人类征服自然是历史文明进步的象征,向大自然展开了索取与剥夺的持久战。随着人类对地球和宇宙关系认识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