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结构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人地关系各种矛盾的焦点,其空间格局在此背景下也在持续演变。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相继出现了无序扩张、空心化、形状复杂等不稳定的空间格局,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农村居民点的演变特征、掌握其演变机理、预测其演变趋势及实现科学的分类调控,对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国土空间优化和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河南省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县域(新郑)、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域(温县)、低速城镇化进程平原县域(西华)和低速城镇化进程丘陵县域(光山)为典型区域,研究处于不同城镇化进程的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的演变机理。本文以多时相多光谱遥感影像、DEM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数据,运用GIS、FRAGSTAT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格局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未来三种模拟情景的景观格局及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分异。35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最快,低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较快,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最慢。其中,快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呈现总面积增长迅速(增加33.4%)、形状更加复杂(上升12.2%)等稳定性降低的空间格局发展趋势;而低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呈现总面积变化较快、斑块形状更加规则等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发展趋势;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域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变化最小(增加4.7%),形状指数最低,格局最为稳定。在空间上,各县域农村居民点均呈现在县城、乡镇中心、交通枢纽等地聚集的格局。其中,县城周围的农村居民点主要以高-高聚集类型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2)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通过构建局部线性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80年和201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影响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驱动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受到地貌特征类因素、道路交通类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道路交通类因素对2015年的快速、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的作用更加显著。社会经济类因素仅对低速城镇化进程丘陵县域农村居民点有显著作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在县域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在农村居民点格局优化中应区别对待。(3)对未来20年后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模拟结果显示,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较为平稳;在政府规划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剧烈。通过构建Dyna-CLUE模型对不同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在2035年的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分析了在自然发展、政府规划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三种情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结果显示,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各县域农村居民点均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平稳演变。快速、中速城镇化进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较慢,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变化缓慢,斑块形状更加复杂;低速城镇化进程县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较快,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较快,斑块形状更规则。其中,低速城镇化进程平原县域农村居民点规模呈快速缩小的趋势,而低速城镇化进程丘陵县域则相反。在空间布局上,除低速城镇化进程平原县域以县城为核心外,其他县域在空间上均呈现以县城、乡镇多核心并存的聚集特征。在政府规划发展和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农村居民点总规模均下降显著,多数县域的农村居民点形态更加规则。其空间布局在政府规划发展情景下主要以县城为聚集核心,在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则呈现以乡镇中心、河流和交通干线为主的多核心聚集特征。(4)不同分化类型的农户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退出意愿主要受到政府政策、居住环境、退出结果预期、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和宅基地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农户可分化为完全依靠、部分依靠和不依靠农业生产三种类型,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研究,明晰了影响各分化类型的农户退出意愿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约50%的农户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对其具有直接正向作用的因素有政府政策、家庭收入、退出结果预期、闲置宅基地的数量和闲置时间;具有直接负向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家庭规模和居住环境。各分化类型农户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可根据农户类型,从加强政府政策宣传、保障农户权益等方面提升农户的退出意愿,保障农村居民点调控的顺利开展。(5)综合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治空间适宜性-内在特征分级调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建议。该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适宜性、农户主体意愿、闲置宅基地等特征,从整治空间适宜性和居民点内自驱动两个方面来划分农村居民点的调控等级。结果显示,研究县域的整治空间适宜性可以划分为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整治4种级别。同时结合农村居民点内在特征进行调控分级,将农村居民点分为优先整治、重点整治、适度整治和就地转化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15.15%、69.69%、12.12%、3.03%。基于此,提出制定合理的优化目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实现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