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平菇天达300菌株,利用孢子弹射法收集孢子,经梯度稀释、镜检获得单核菌丝10株,再利用得到的单核菌丝进行单核菌丝间的交配试验。成功获得双核菌丝9株。利用交配试验获得各单核菌丝的交配型,发现单核菌丝表型特征与其交配型之间并无关联。并针对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间的差异进行一系列进行试验。以期探讨单核菌丝间、单双核菌丝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和该差异的应用价值。1.以本实验室栽培的平菇天达300为材料,利用孢子弹射法收集孢子,经梯度稀释,通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粗细、镜检是否存在锁状联合等方法综合鉴定获得单核菌丝10株。2.利用所得的10株单核菌丝,进行相互间的菌丝交配试验。通过镜检是否存在锁状联合,共得到9株双核菌丝及10株单核菌丝的交配型和交配型比例。其中A1B1:A2B2:A1B2的比例分别为5:2:3,存在偏分离现象。依据菌丝生长速度、气生菌丝是否浓密、边缘是否规则等特征将单核菌丝划分为四种类型。通过比对10株单核菌丝表性特征及测得的交配型,发现平菇菌丝表性特征与交配型之间无相关性。3.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双核菌丝13×3、4×3、13×5、4×5,单核菌丝13、3、4、5、6的漆酶、过氧化物酶、NADH脱氢酶、NADPH脱氢酶、纤维素酶进行同工酶分析。发现单双核菌丝间同工酶谱差异性较大,同一迁移率下有的同工酶酶谱无差别,有的单核菌丝有该同工酶谱而双核菌丝没有,有的单核菌丝没有该同工酶谱而双核菌丝有。4.比对了9株双核菌丝及其亲代两个单核菌丝间的表型差异,以期利用该方法探讨单核菌丝间的可亲和性,甚至结实性。尽管该方法还有待完善。但是为鉴定平菇天达300单核菌丝间的可亲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5.对研究中出现的同工酶差异及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推测新条带的出现可能与杂核体的营养不亲和性有关。而条带的消失可能是编码该同工酶的基因与来自另一核的基因具有同源性被沉默掉了,而关于新条带出现的原因可能对杂种优势机理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