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面临着不少问题,诸如以教师为主导,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儿童的已有经验和直接经验等。幼儿朴素物理理论是指幼儿所获得的关于物理世界的非正式的前科学的认知,重视对幼儿朴素物理理论的探察,重视幼儿的已有科学认知和经验,有利于科学教育实践真正落实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本研究旨在通过访谈探察大班幼儿对力与运动、光与影子这两种常见物理现象的认知,了解幼儿相应的朴素物理理论,并据此设计相应的科学教育活动,继而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反馈。希望这一实践探索能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力与运动”具有以下的认知:(1)基本知道生活中存在运动,都知道现实世界中凡是相对自己有位置变化的物体都在运动着;(2)了解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大小会影响作用于物体产生的效果;(4)对于力的产生模糊不清;(5)没有理解到力其实也是可以让运动的物体静止,即阻力的存在,逆向思维没有形成;(6)对于力的认知处于直观的状态,认为接触物体才能产生力,对隐形的力,如地球引力的认识存在空白。对“光与影”概念具有以下认知:(1)基本知道影子的存在及影子的特征,知道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一样的;(2)知道光源是影子产生的条件;(3)知道物体的影子不是一直存在的。在有阳光的时候,或者其他光源照射下,影子才会出现;(4)能够对影子的形状变化做出一定的解释,认为影子跟物体形状相似,比如自己摆摆手,影子也会跟着运动;(5)对影子颜色认识模糊不清;(6)对光的特性不清楚;(7)对光与影的关系的解释主要是“有光了才会有影子”。分析幼儿对“力与运动”“光与影”的理解,笔者发现幼儿的朴素物理理论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对事物及现象的解释根植于平常生活经验。第二,易受事物外部特征影响,根据事物表面和现有特征来作判断和解释。第三,以具象思维为主,依然存在泛灵化特点。第四,由于经验广度的局限,在解释事物及现象时常表现出相同的“错误”认知。第五,逻辑思维处于不稳定状态,判断事物与现象标准不一。根据幼儿朴素物理理论所表现出的特点,笔者设计并实施相应的科学教育活动。结果显示:幼儿参与活跃度更高;活动氛围比较轻松;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总结实践研究,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建议:在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时:教师须重视幼儿的朴素物理理论;教师需学习如何探察到幼儿的朴素物理理论;制造矛盾冲突点,引发幼儿自我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在组织基于大班幼儿朴素物理理论的科学活动时有效的指导策略:(1)问题设置上,注重启发幼儿去寻找问题归因。(2)采用多种形式的记录,引导幼儿进行有逻辑的整理。(3)鼓励幼儿表达交流。(4)注意教学用语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