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一种对小麦生产有巨大影响的病害,在全球都有着广泛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带。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朝鲜、巴西等都有赤霉病的发生报道。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各个小麦栽培区都有发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华南冬麦区,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行频率最高,损失最大。1951~1987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赤霉病大流行年的频率为15.8%,减产达20%~40%,中等流行年份的频率为31.6%,减产也达到10%~2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的改革、栽培品种的变更、复种指数和施肥水平的提高,小麦赤霉病在过去很少发生或不发生的地区有明显发展的趋势。二十世纪80年代后,小麦赤霉病在苏北、皖北、陕西以及山东、河南、甘肃等省的局部地区流行成灾。据估计,我国小麦受害面积约为750万hm2,占栽培总面积的1/4,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在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为5%~15%,在赤霉病流行年份,损失可达10%~40%。 本实验于2008、2009和2010年在河北、安徽、湖北、江苏、湖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采集小麦赤霉菌样。通过室内病组织分离获得704株病菌。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小麦赤霉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度,发现各地的赤霉菌株绝大部分为敏感菌株,抗性水平变化不显著;而高抗菌株的EC50=77.2046μg/ml,抗性水平为134.32。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对赤霉菌抑制效果依然显著。 将采自四川省11个小麦品种上的病穗进行室内单穗分离,得到55株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通过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得出EC50分布在0.4669~0.8373μg/mL之间,抗性水平分布在0.81~1.46倍之间。在不同感病程度的小麦品种上,赤霉菌的敏感性变化不大,对多菌灵依然敏感。 对所测得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在我国赤霉菌对多菌灵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仅有有个别抗性菌株出现。因此,多菌灵在我国大部分小麦产区仍是防治小麦赤霉菌的有效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