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琴书是极富山东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艺艺术,发源于鲁西南的曹州(今菏泽地区)一带,自清雍正年间形成至今将近有三百年的历史。在其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以菏泽、济宁为中心的南路、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以及以广饶、青岛等地为中心的东路琴书流派,在山东乃至周边地区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三路琴书因流传地域的不同,其音乐唱腔、板式结构、伴奏形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异,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成体系。但与中国的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相同的境遇,山东琴书也已辉煌不再,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这一尴尬状况的原因除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人们审美取向发生较大的变化外,山东琴书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小觑:传承人的青黄不接甚至面临断档;琴书作品创作的严重匮乏;演出形式的单一等都严重制约着山东琴书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本文立足学科特点,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角,通过对山东琴书南路、东路、北路流派生存现状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获得其当前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传承、变迁的一手资料,努力呈现其发展的真实面貌,并深入挖掘其变迁的社会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