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冈瓦纳大陆北缘先后裂离的多个微地块向北漂移和欧亚大陆不断向南增生形成的,表现为由多个地块拼合而成的复杂构造单元,古生代以来先后发育有20多条规模不等的碰撞结合带。昌都地块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偏中东部,夹持于西金乌兰-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乌兰乌拉湖-澜沧江结合带和班公湖-怒江-昌宁结合带中南段之间,东北方向邻区为巴颜喀拉地块,西部邻接南羌塘和北羌塘地块。地块内发育有较完整的晚古生界,以全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广布为特色,东西两侧分别对称发育一个陆缘火山-岩浆弧(P1-T3)。在以往的古地磁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昌都地块、北羌塘和南羌塘等地块可能共同源于冈瓦那大陆边缘某一位置、古生代一起裂离并开始北向漂移、早中生代拼合至欧亚大陆南缘,但最新地质证据表明这些块体至少在晚古生代可能并未形成统一整体。为了更精细的描绘南、北羌塘和昌都等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运动轨迹,厘定出昌都地块与其周缘微地块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对位置变化,研究它们在特提斯演化过程中运动轨迹的异同,本文尝试在昌都地块腹地的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地层开展古地磁研究工作,并和从青藏沿线及北羌塘腹地保护站一带获得的同时代古地磁数据进行比较,综合确定青藏高原腹地微块体之间的相对古位置关系及其运动轨迹,为研究青藏高原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特提斯演化提供参考。古地磁样品采自昌都地块妥坝乡,在早石炭世-晚三叠世灰岩地层中共设置24个采点,采集了220多块古地磁样品。饱和等温剩磁、三轴等温剩磁的热退磁、磁滞回线和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等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早石炭世乌青纳组(C1w)、晚石炭世骜曲组(C2a)以及晚三叠世公也弄组(T3g)的灰岩样品所含磁性矿物主要是磁铁矿;晚二叠世妥坝组(P3t)灰岩样品所含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并伴有少许赤铁矿。逐步热退磁/交变退磁结果显示,多数灰岩样品呈现双分量特征,低温分量为现代地磁场粘滞剩磁分量。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统计结果:早石炭世乌青纳组(C1w)倾斜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s=297.9°,Is=39.6°,α95s=4.8°,K=47.5,古地磁极为λ=-34.6°N,Φ=194.8°E,A95=4.9°;晚石炭世骜曲组(C2a)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s=330.1°,Is=44.4°,α95s=7.1°,K=90.4,古地磁极为λ=-63.5°N,Φ=181°E,A95=1.26°;晚二叠世妥坝组(P3t)倾斜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s=61.7°,Is=9.8°,α95s=6.1°,K=43.7,古地磁极为λ=26.6°N,Φ=198.5°E,A95=4.3°;晚三叠世公也弄组(T3g)倾斜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s=184.8°,Is=42.1°,α95s=7.4°,K=21.5,古地磁极为λ=92.7°N,Φ=-33.6°E,A95=7.1°。通过与收集到的前人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昌都地块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期间基本稳定于-25.5°±4.8°N的位置,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纬向运动,漂移量限制在2.3°(253km)以内,并伴随有逆时针的旋转量32.9°±6.7°;在晚二叠世昌都地块位于-4.8°±2.5°N;在整个二叠纪期间漂移量达到7000公里;在晚三叠世昌都地块位于25.8°±6.9°N。(2)早石炭世至晚石炭世期间,昌都地块与北羌塘地块一直保持相互独立,存在11.2°±2.9°的古纬度差;到晚二叠世,昌都地块到达赤道赤道附近,而此时的北羌塘地块处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两地块并未拼合并保持12°的纬度差,纬向上差距与石炭纪时期相比呈现缩小的趋势;晚三叠世之后,昌都地块持续北移,并于晚三叠世到达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此时与北羌塘地块在纬度上已经没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文认为在早三叠时期到两地块开始拼合。(3)本文利用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尝试在前人重建的东亚大陆古地理复原图中对昌都地块和北羌塘地块石炭纪-三叠纪的古位置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