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下的不灭光亮——“鲁迅风”杂文在“十七年”中的面影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tong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风”杂文是在鲁迅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杂文创作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到了四十年代,“鲁迅风”杂文并没有因鲁迅的谢世而凋零,反而更顽强的绽放在“孤岛”上海,国统区,解放区的延安和东北的哈尔滨。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6的“十七年”,时代环境、文化环境,与“鲁迅风”杂文时期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鲁迅风”杂文的片面化认知和理解,导致其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受到空前的质疑——“鲁迅风”杂文已经“过时”,“鲁迅笔法”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其实质则是要否定“鲁迅风”杂文。虽然世易时移,但从三十年代“承传”过来的一批优秀杂文家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仍然捕捉到了新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的阻碍其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于是,他们以巨大的热情、深切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立不倚的怀疑与批判精神继续发挥“鲁迅风”杂文“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功能,并在“鲁迅风”杂文艺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但其精神内核则仍是一以贯之的“鲁迅风”,是对“鲁迅风”杂文的继承和发展。 学界关于杂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十七年”中的“鲁迅风”杂文进行研究的则几乎没有!因此,以“史论”的形式梳理“鲁迅风”杂文在“十七年”中的承传与发展是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的。
其他文献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文坛巨匠,也是葡萄牙至今唯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
2005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继2002年修订本之后推出第5版。本论文拟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个词类——动词的释义模式进行元语言研究,以期对词典释义
钱拉·德·奈瓦尔是法国十九世纪一位天才作家,但因其文学作品的超前性而被时代所忽视,随着后期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推崇,奈瓦尔这个名字才逐渐进入读者的视线而成为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