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和地下水的生物修复过程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被注入的特定的细菌或者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是否能够传输到受污染的区域并且在整个污染修复区内迁移。而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被发现能够修饰细菌和多孔介质表面性质,能够促进菌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但是对于在低浓度条件下的鼠李糖脂对菌体细胞在饱和的带有或未带有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 phase liquids, NAPL)的自然多孔介质中的传输的作用规律尚未明了。本论文以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9027)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的研究了在低浓度条件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单糖脂(monorhamnolipid)对铜绿假单胞杆菌ATCC 9027在饱和的带有或未带有NAPL的自然多孔介质中的传输行为的影响,目的是探讨不同种类和表面性质的多孔介质、不同表面性质的菌体、NAPL以及低浓度鼠李糖脂单糖脂对菌体在自然多孔介质中传输的影响,为微生物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利用铜绿假单胞杆菌以正十六或葡萄糖烷为碳源,培养生长到静止期,得到不同表面性质的菌体作为传输质。通过一维柱实验考察鼠李糖脂单糖脂在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浓度的条件下,其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在石英砂或沙质土壤中的传输行为的影响。另外,对于石英砂填充柱,本研究还考察了NAPL的存在对铜绿假单胞杆菌传输特性的影响,以及低浓度的鼠李糖脂单糖脂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在带有剩余NAPL的石英砂柱中的传输特性的影响。通过菌体在饱和填充柱柱中传输得到穿透曲线,并且分别计算出菌体在饱和填充柱中的沉积系数、滞留率和回收率,用于定量分析菌体的传输行为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如下:当菌体在饱和石英砂柱中传输时,以葡萄糖和十六烷为碳源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滞留率分别高达80%和83%。添加低浓度的鼠李糖脂单糖脂增强了菌体细胞的迁移,尤其在浓度为40 mg/L时,以葡萄糖和十六烷为碳源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滞留率分别由80%和83%降至51%和60%。通过分析两组菌体细胞在石英砂柱中的沉积系数与菌体的表面疏水性关系,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4和0.98)。对于饱和沙质土壤柱,菌体几乎完全被滞留在其中,滞留率超过99%。40 mg/L的鼠李糖脂单糖脂降低了菌体在土壤中的滞留率,且使得通入饱和沙质土壤柱中的菌体回收率由1%增至5%。对于带有剩余NAPL饱和度的饱和石英砂柱,NAPL的存在对铜绿假单胞杆菌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并且疏水性高的十六烷培养的菌体受到的抑制程度明显高于疏水性低的葡萄糖培养的菌体。添加低浓度的鼠李糖脂单糖脂对菌体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程度要明显高于其对菌体细胞在未带有NAPL的饱和石英砂中的促进效果。这项研究表明,菌体细胞与多孔介质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对菌体的迁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浓度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用于地下水或土壤的生物修复,以达到促进工程菌的迁移为目的具有很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