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鹘,也称为回纥。回纥是初唐、盛唐时期的汉语音译,而后回纥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更名为“回鹘”,取其意有“鹘隼”般的勇猛。回鹘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宗源。回鹘文是来源于粟特文的一种音素文字,主要流行于8-15世纪。因回鹘人曾广泛地使用过这种文字,所以一般统称为回鹘文。它在使用过程中曾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字有过很大影响。现存回鹘文文献大多属于佛教经典文献。佛教曾是回鹘人历史上信仰过的主要宗教。早在西迁以前,佛教就可能已经传入回鹘。西迁以后,回鹘人大兴佛教,并受到印度佛教、中亚佛教和中原佛教的东西文化影响,形成了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回鹘佛教文化,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从目前发现的回鹘文佛教文献来看,既有大乘佛典,也有小乘佛经和秘宗文献,《大藏经》中的经、论两部分的主要著作大都被译成了回鹘文。回鹘文《十方平安经》就是众多回鹘文佛经中的一部。回鹘文《十方平安经》为20世纪初科洛特科夫(N.N.Krotkov)于乌鲁木齐所得,藏圣彼得堡。现存残叶43叶,每叶面积为13×14.8厘米,双面书写,每面有文字8行。回鹘文题作Disastvustik,不见于汉文大藏经。收入了一些为人熟知的故事,即佛同商人提谓(Trapusa)和波利(Bhallika)相会的故事。该文献由拉德洛夫于1910年刊布,用满文字体重新排版,对其进行了俄文的转写并用德文做了翻译。至今尚没有汉文的对译及翻译,本文将在拉德洛夫刊布的版本基础上进行拉丁字母换写、转写及汉文对译、意译及注释。出土的译自汉文的回鹘佛经基本上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解读,但译自藏文的回鹘佛经除了国外的相关解读和研究外,国内方面却不是很多。通过对回鹘文《十方平安经》的换写、转写、汉文对译、意译及注释,也许可以为回鹘文藏传佛教研究提供资料,对回鹘文和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