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经济一体化,这个目前看来虚无缥缈的事情,为何对分歧巨大的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亚洲经济一体化构想进行深入剖析是本文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存在的难点问题和应对的原则,然后提出了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路径。 本文的创新性主张包括: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首要动因;以东盟为基础和核心,板块式衔接发展是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路径;中国在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定位是轮轴国,而不要追求做主导国。 本文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促成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首要动因。欧盟形成的最重要动因是国家间的和平,美洲自由贸易区是为了经济合作,而亚洲不是这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整个地区带来巨大的金融安全问题,这使地区各国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和投资是造成经济衰退的祸根之一。2003年的非典、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亚洲国家因这些危害巨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关系变得空前紧密。 吸引亚洲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其他重要动因还有下面这些: 保障市场准入。欧洲、美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亚洲各国向这两个市场的出口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助推国内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进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形成寻租利益集团的难度增加。 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各国可以通过区域性集团来改善谈判地位。 实现全球化谈判中无法实现的需求。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体系无法满足一部分国家在开放贸易方面的需求,由此导致一些相似的国家组建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内部资源互补。亚洲各国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科技水平等分布严重不平衡,通过经济一体化,可实现资源在区内互补。 有利于各国政治社会的稳定。 虽然有强大的动因,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如何?首先,亚洲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和历史基础,自唐朝起亚洲就有频繁的经贸往来,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在亚洲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亚洲有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有“四小龙”(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也有经济大国中国和许多拥有广阔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亚洲各国经济上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一体化合作的“亚洲意识”逐渐形成。 在第3章中,分析了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存在的许多难以排解的困难,如复杂的国家和地区关系、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地区大国关系不稳、美国因素和对未来区域主导权的争夺等,如何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本文认为加强经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坚持没有主导国的平等互惠原则、尊重各国特色和与经济全球化兼容是亚洲国家应对这些难点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第4章,本文重点分析了板块式衔接发展是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不能靠APEC,到目前为止,各成员国对APEC的组织性质和原则仍然存在严重分歧,更谈不上建立统一的约束性规则,而且美国关注的重点转移,亚洲各国倾向于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APEC不足以充当太平洋桥梁的作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理论上的方案可分为三种:一是“10+3方案”,即13国组成东亚自由贸易区;二是“10+1方案”,即东盟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三是中日韩先建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然后和东盟合并成为东亚自由贸易区。本文认为第一种方案是最有效可行的,应首先以东盟为基础,借助东盟实现一体化的经验,整合中日韩力量,在“10+3”框架下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然后吸收南亚国家,形成东亚和南亚自由贸易区,最后扩大到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实现泛亚洲经济一体化,形成与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三足鼎立的力量。 最后,本文分析了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应采取怎样的战略?中国是国际关系力量平衡结构中的重要一极。中国的实力不断攀升,会引起西方国家的忧虑。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现行的领土边界纠纷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误会和不信任。中国的这种复杂身份,决定了必须采取十分谨慎而灵活的参与原则和策略。国家安全而非经济因素是中国参与亚洲区域合作的首要动机。在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根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困境”理论,中国除了要声明自己不搞霸权外,要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善意。在区域合作中不追求做主导国,而做轮轴国,因为处于“轮轴”地位的国家可以获得特殊的优惠。轮轴国的产品可以通过区域贸易协定进入所有辐条国市场,而辐条国的产品因受原产地规则限制则无法相互进入。在投资方面,轮轴国的特殊地位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中国参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包括加强已签署和参与的区域贸易安排,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广泛参与本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发展,积极参与其他区域合作组织相关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