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席卷全球,其中资产证券化尤其引人注目,在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中己占据重要地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产证券化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基础是被隔离的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其信用基础是企业部分资产的信用而不是整体信用;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既是对企业已有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又能在不增加企业负债或资产的前提下实现融资计划。而且企业资产证券化特有的交易结构和技术实现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破产隔离,使企业和投资者可以突破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所形成的直接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融资和投资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企业资产证券化在信用基础、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效率、投资者收益来源、对企业的约束控制、适用条件等方面与传统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存在明显区别,它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第三种主流融资方式。
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一直是困扰众多企业的“症结”,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而且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在欧美地区已经十分发达,尽管目前我国在应收账款证券化上的实践较其他资产证券化成功、完备,但仅限于个案实践,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还不完全具备资产证券化的特点,不具有示范效应。并且,国内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信贷资产、住房抵押贷款和基础设施收费项目上,而对于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选择以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当前环境,并合理借鉴国外模式,探讨我国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旨在企业应收账款证券化方面进行一点有益的尝试。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案例研究,充实理论分析。文章首先明确界定了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概念内涵,接着从基本原理、运作流程和参与方方面归纳阐述了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过程的运作机理。然后,从应收账款证券化作为企业一种新型融资工具的视角,基于企业融资工具的再分类分析了融资工具选择与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对应收账款证券化的收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阐述了对各参与方和资本市场的影响。第四章则在资本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案例,进一步阐明了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产生的财务效应。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运用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的适用条件,分析了发挥应收账款证券化财务效应的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发展前景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