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自强不息、崇文尚武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冷兵器时代,中华武术的实战、健身、娱乐、教育等价值功能表现尤为凸显,社会需求成为中华武术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但是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侵袭,加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逐渐淡出了历史文化的主流,出现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发展需求的尴尬境遇。现如今,武术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异族文化的挤压造成武术发展空间受到挑战。比如具有现代气息的跆拳道、搏击操等运动项目以及具有较强对抗性、刺激性和经济效益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成为潮流,而练习武术和喜欢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太极拳除外)。甚至部分地区的跆拳道馆打出了“学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的精神”的口号,中国武术的千年魂魄却要靠跆拳道去传承,这不能不说是武术的悲哀[1]。总之,中华武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发展迟滞,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发扬光大。对武术现状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提高社会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程度,让高校学生群体成为民族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对于武术的发展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对社会认知的最后一站,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享和传递的骨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领社会潮流的作用,是引导社会文化潮流的生力军,他们对武术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认知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对武术的认知和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实现武术普及发展目标可以以高校学生为切入点,以普通高校为传播平台,进而让高校学生将武术文化推及或传递给社会的不同群体和阶层。本研究通过构建和营造民族武术文化情境,以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身文化素质高、对文化理解能力强的优势为基础,给学生以中华武术的熏陶和滋养,充分而全面的对他们进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培养,进而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鼓励学生毕业后积极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为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山东省普通高校分为11类,并任取1/4共10所普通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普通高校公体课武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学生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2.理论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调查中发现武术理论课流于形式,多数学校设置了理论课时,但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重视武术文化理论的教学。3.武术教师对武术课的认识和定位没有上升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没有把武术课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段和载体。4.学生和教师都能认识到武术的文化属性,但是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并没有将民族文化功能和属性体现出来。5.教学方法运用较为灵活,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6.课外活动中,练习武术者较少,同时学校配备的武术俱乐部稀缺以及缺乏统一组织的武术比赛等,双向缺失造成高校武术发展受到影响。7.多数高校武术协会已经建立,是学校课余武术活动的重要组织。依据以上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1.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建议在武术教学中取消枯燥乏味的套路教学,多增加一些短小精干的组合动作,并增加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教学。适当增加对抗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2.重视武术理论的教学,在武术理论课中教授一些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养生和健身知识等传统文化。在技术教学中,结合武德教育、礼仪教育等使武术教学体现出文化性、民族性。3.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规定,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武术教学的相关理论水平。4.增加投资,改善武术教学相关的场地、设施和器械等,为武术教学和学生练习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和条件。5.大力扶植学校内武术社团或协会,使他们逐步承担起促进课余武术活动发展的重任。6.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报刊、广播等方式提供多渠道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7.定期举行形式、内容多样的武术比赛,并形成制度,给优胜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逐步完善不同层次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并利用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