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接骨板的力学性能研究与设计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骨修复材料领域,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作为一种骨折内固定材料是一项新的尝试。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采用不锈钢和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作为骨折内固定材料,临床应用表明它具有许多明显的不足,如应力遮挡作用和金属腐蚀作用等。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成的接骨板将具有很好的可设计性,通过改变编织角、纤维走向及纤维体积含量等内部结构参数可使接骨板刚度可调;同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接骨板的抗疲劳损坏能力强,质轻,又能进行近体编织,可满足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修复的要求。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接骨板的出现将解决临床应用中金属接骨板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可避免最近研究的可降解材料制作的接骨板难以固定负重骨和价格昂贵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三维编织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研究,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接骨板的力学性能可设计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其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材料用于接骨板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改变编织角、编织结构等研究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并与铺层复合材料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维四向结构中随着编织角度的增大,试件的拉伸、压缩、弯曲强度和模量减小,各种力学性能有很大的调节范围。欲改变接骨板的力学性能特征,如模量,可通过调节编织角这一重要参数来实现,通过编织结构的改变也可实现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设计。对三维四向、三维五向编织结构和铺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表明,三维五向结构的拉伸、压缩、弯曲强度和模量均高于三维四向结构,但试件的脆性有所增加。在相近的纤维体积含量下,编织结构与铺层结构相比,拉伸和弯曲性能优于铺层结构,而压缩性能不如铺层结构。 本文首次研究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疲劳性能,进行了应力比为0.1、试验频率为10Hz的拉一拉疲劳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编织角是影响三维编织结构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编织角的增大,疲劳过程中易出现各种损伤,而且伴随有明显的升温现象,编织角大的试件在疲劳试验过程中模量变化明显,并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金属材料的双模量变化规律相反。在疲劳次数为100万次后,试件的剩余强度高于静载拉伸强度,这主要是由于测试过程中树脂塑性变形累积,试件内编织方向纱线的取向度增大所致。 通过对三维编织材料、铺层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三维编织材料在力学性能可设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它的比强度、比模量高,抗疲劳性能好,对开孔不敏感,这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作骨折内固定接骨板奠定了良好力学性能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成为公众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
<正>组织人际关系越好,员工越有活力,并且在工作中更加专注。主动性人格表现出高水平的组织目标承诺和对组织成功的责任感。对组织持有较高认同的员工更愿意参与到所在组织的
根据设计参数设计了冷却塔低比转速混流式水轮机。依照水力设计尺寸绘制图纸,利用三维画图软件 Pro/ EN-GINEER 建立三维模型。基于 Realizable 湍流模型和时均 N - S 方程,对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源远流长,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兴起于文艺复兴时
就我国而言,医学人文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近30年的事。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我国的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提出要在20世纪
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对产程时限的划分达成了共识,Friedman提出的产程曲线成为了全球大部分产科工作者进行产程管理的标准。但随着当今分娩人群的变化、产程中缩宫素使用、人工
目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它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膜离子通道作为心电活动的基石,它的变化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
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artificial heart valve prosthesis,AHVP)有人工生物心脏瓣膜(bioprosthesis heart valve,BHV)和人工机械心脏瓣膜(mechanical valve prosthesi
对于初中语文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打开思维的重要阶段:而课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主阵地,是积累知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给养池,如何能将两者很
犯罪控制是指基于犯罪条件的揭示,由国家与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与方法,致力于减少、消除犯罪发生的致罪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现象以及社会犯罪现象,予以限控与遏制的一系列活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