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停用普萘洛尔后复发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EX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儿童期良性肿瘤,早期的快速增生会造成严重的外观畸形及器官发育障碍。目前口服普萘洛尔已成为治疗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第一选择。然而停药后有10-30%的患儿出现病灶复发,复发无疑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普萘洛尔的作用机制及停药后的复发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在复发病灶的病理、血流动力学、差异microRNA的筛查结合血管瘤干细胞的研究来初步探讨停药后的复发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2008年12月至2014年5月679例门诊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我们对2例复发血管瘤病灶进行活检及病理检查,采用超高频多普勒超声对21例复发患儿进行治疗过程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监测。通过对血管瘤干细胞的研究,在细胞水平探究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及停药后复发机制。最后对比筛查20例停用普萘洛尔后未复发病例与18例复发病例,寻找其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门诊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679名患儿在停药后92例(13.5%)出现复发。两例复发患儿的病理切片可见一些脂肪组织及大量增生的内皮细胞,CD31与Glut-1染色阳性,其表现类似增生期血管瘤。在婴幼儿血管瘤服用普萘洛尔过程中,病灶变浅、血管密度下降、血流阻力指数上升,而在复发后可见明显病灶及血流信号。与其它几类细胞相比,血管瘤干细胞对普萘洛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普萘洛尔能够抑制血管瘤干细胞的增殖,但对其凋亡无明显诱导作用。对比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共筛查出22个表达差异明显的miRNA,随后预测获得17259个靶基因,最后经富集分析推测数个信号通路可能与停药后复发机制相关。结论:尽管停药后少量病人出现复发,门诊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复发病灶有大量内皮细胞增殖,复发病灶可能来自残存瘤体的再次增生,血管瘤干细胞可能在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普萘洛尔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存在表达差异明显的miRNA,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菜油和单乙醇胺为原料,制得了羟值分别为128.0、135.4、150.8三种酰胺化菜油。以这三种酰胺化菜籽油为原料,通过磺化琥珀酸化技术分别合成了三种菜油结合型加脂剂SCF—NI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中最有影响的重要古典著作之一,为中医在临床治疗方面奠定了基础,称得上是"上承内、难、本经,下启诸众方书".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
目的分析小儿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特点,了解这些因素与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017年6月—2018年8月入住该院儿科的96例小儿
司法实践中,关于职务侵占罪如何认定的争议主要围绕犯罪主体、行为对象以及客观行为这三个方面展开。职务侵占罪犯罪主体的认定可以从公司、企业的性质,其他单位的范围以及单位人员这三个方面渐次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其一,本罪主体的认定与公司、企业的国有性质并无直接联系,国有性质公司、企业的人员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其二,无论其他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只要其具有值得刑法保护的公共财产利益,都可以纳入其他单位范畴
目的:探讨血型不合妊娠产前免疫性抗体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预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427例O型血孕妇采集静脉血3 ml,应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管凝集法进行IgG抗A或抗B的ABO血型抗
目的探讨羟氯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及疾病活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联合应用硫酸羟氯喹和甲氨蝶呤为治疗组,单用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惊厥患儿。结果:引起新生儿惊厥病因依次是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4例(40.0%)、代谢性疾病18例(30.0%)、颅内出血(ICH)ll例(18.3%),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精神病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需要胃镜检查湖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100例精神病患者,B组为100非精神病患者,检查前禁食8 h,禁水
古往今来,考试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客观、严肃、科学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尤其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现代考试手段日益增多,对各类各级人才的考核要求日趋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