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每搏量变异度的变化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S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对每搏量变异度(SVV)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究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胃部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麻醉组(C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每组20例。两组均不给予术前药,C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T9-T12硬膜外穿刺并置管。两组均在全麻诱导前给予10ml/kg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min),实验开始后以10ml/kg/h匀速输入。气管插管后立即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及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使用多功能监测仪(Datex-Ohmeda,美国)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Vigileo 持续心输出量监测仪(爱德华公司,美国)持续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心排出量(cardiacoutput,CO)和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并计算出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循环稳定3分钟以上后,C组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4ml,观察并记录给药即时及给药后5、10、15、20分钟各参数的变化,G组记录时间点与C组相同。   结果: C组硬膜外给药后,MAP、SVR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而G组相应时间点则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开始后C组SVV值呈轻度增大趋势,而G组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麻复合下胸段硬膜外阻滞后,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的降低引起,其次才是血容量不足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在孕12-14+6周、15-16+6周及17-24+6周实施MFPR三组的妊娠相关指标和数据,从而把握孕中期多胎妊娠减胎术的手术时机。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改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后处理和乳化异氟醚药物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Nrf2/ARE通路在缺血/乳化异氟醚药物后处理心肌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