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研究它的论著数不胜数,但是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很多只从诗文本出发,至于这些作品当时是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传播的,最初的传播方式和歌唱场所是怎样的,并没有太多系统性地关注。本文结合当时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的外部时代背景,根据诗与乐、舞相结合的内在传播特点,回到当初的传播现场,从周代礼乐制度这一国家制度层面的高度,从传播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还原《诗经》在当时的真实面目, 研究《诗经》的歌者与受者、歌唱的场所和歌唱的形式,探究诗乐从结合到逐步分离的规律,以及这种传播方式对文本特征的制约和影响。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诗经》的初期传播问题。本文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了界定,也就是诗乐相结合进行传播的阶段。这是《诗经》中的诗篇存在的本来面目,最后逐渐发展到“以义为用”的阶段,一直到诗乐完全分离的引诗阶段,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阶段的终结。本文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绪论; 《诗经》最初的歌唱; 《诗经》的采集和:编订;传授——《诗经》的文本传播;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结语。绪论部分说明了从传播角度研究《诗经》的意义、研究现状,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界定,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诗经》最初的歌唱。首先探讨《诗经》这样一部诗集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即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和诗、乐、舞三位一体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特性上,说明了《诗经》最初的演出形态和其传播带有功利性色彩的根本原因。其次根据传播场合的不同,分析《诗经》的歌者与受者。再次,总结分析了《诗经》文本的形成,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诗经》在演出形式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传播产生的影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章讲《诗经》的采集和编订。这是《诗经》从口耳相传的演出形态,到形成文本结集的过程。指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诗经》的版本经过一次次修订,然后一次次通行。分析了孔子对《诗经》的整理工作的内容和目的。第三章分析了“传授”这一重要的《诗经》文本传播形式,各国贵族士大夫能够在各种场合熟练地赋诗和引诗,必然经过严格的传授和训练。周太师对《诗经》的传授注重音义兼备,孔子对《诗经》的传授更加注重社会功用。本章还从传授的角度,提出对“六诗”原意的一点思考,即“六诗”是《诗经》六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第四章讲《诗经》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阶段的转变,提出这是《诗经》诗义被开发和拓展利用的阶段。引诗证说阶段,是《诗经》诗乐彻底分离,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的终结。结语部分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