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初期传播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p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研究它的论著数不胜数,但是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很多只从诗文本出发,至于这些作品当时是在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传播的,最初的传播方式和歌唱场所是怎样的,并没有太多系统性地关注。本文结合当时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的外部时代背景,根据诗与乐、舞相结合的内在传播特点,回到当初的传播现场,从周代礼乐制度这一国家制度层面的高度,从传播的视角出发,尽可能地还原《诗经》在当时的真实面目, 研究《诗经》的歌者与受者、歌唱的场所和歌唱的形式,探究诗乐从结合到逐步分离的规律,以及这种传播方式对文本特征的制约和影响。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诗经》的初期传播问题。本文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了界定,也就是诗乐相结合进行传播的阶段。这是《诗经》中的诗篇存在的本来面目,最后逐渐发展到“以义为用”的阶段,一直到诗乐完全分离的引诗阶段,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阶段的终结。本文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绪论; 《诗经》最初的歌唱; 《诗经》的采集和:编订;传授——《诗经》的文本传播;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结语。绪论部分说明了从传播角度研究《诗经》的意义、研究现状,对《诗经》的初期传播进行界定,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讨论《诗经》最初的歌唱。首先探讨《诗经》这样一部诗集产生的特定社会环境。即政治、宗教、文学三位一体和诗、乐、舞三位一体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特性上,说明了《诗经》最初的演出形态和其传播带有功利性色彩的根本原因。其次根据传播场合的不同,分析《诗经》的歌者与受者。再次,总结分析了《诗经》文本的形成,与音乐和舞蹈是分不开的。《诗经》在演出形式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传播产生的影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章讲《诗经》的采集和编订。这是《诗经》从口耳相传的演出形态,到形成文本结集的过程。指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诗经》的版本经过一次次修订,然后一次次通行。分析了孔子对《诗经》的整理工作的内容和目的。第三章分析了“传授”这一重要的《诗经》文本传播形式,各国贵族士大夫能够在各种场合熟练地赋诗和引诗,必然经过严格的传授和训练。周太师对《诗经》的传授注重音义兼备,孔子对《诗经》的传授更加注重社会功用。本章还从传授的角度,提出对“六诗”原意的一点思考,即“六诗”是《诗经》六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第四章讲《诗经》从“以声为诗”到“断章取义”阶段的转变,提出这是《诗经》诗义被开发和拓展利用的阶段。引诗证说阶段,是《诗经》诗乐彻底分离,标志着《诗经》初期传播的终结。结语部分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
其他文献
建造师继续教育是建造师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来提升建造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先进完备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做好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保障。本论文引入胜任力理论,
纳米载体经皮给药系统是近几年经皮给药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各种纳米载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其中囊泡、微乳和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已得到相对深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
本文以上海和云南668名受众和《人民日报》以及两地党的机关报和晚报为研究对象,首次检验了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及其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受众议程与
《点石斋画报》发行于1884年,从其新闻性、时效性以及图文并茂的画报标准来看是中国最早的画报。该画报每期刊载8幅新闻画,按旬刊发售,至其1898年停刊时,已刊载了4665幅新闻
在康德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康德问题”,那就是他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康德从现象和物自体的两分出发,把人的实践分为“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和“道德地实践的”活动。
随着国家主管部门明确放开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需要建立起一套勘察设计费总额控制配套考核激励管理机制,激发中标设计单位限额设计、优化设计积极性。论文主要
近年来,工控安全事件频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对工控安全事件和工控系统漏洞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课题研究背景。以风电机组控制系统为例,从其
采用氢气模板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电极:通过改变电镀电流密度和电镀时间实现了电极表面多孔结构孔径和分布的控制;通过改变表面化学组成有效调控了电极表面的浸润性质.比较了
随着对社会生态环保重要性的关注意识越来越强烈,国家也越发重视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国度”,由此,促进了园林绿化工程在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