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导致蓝藻水华频频发生,蓝藻水华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在蓝藻水华成因中,蓝藻胞外多糖和微囊藻毒素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影响蓝藻胞外多糖以及微囊藻毒素产生的环境因素研究较多,但是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并且关于碳以及碳氮比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尤其是C、C/N比对蓝藻胞外多糖以及微囊藻毒素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太湖蓝藻暴发时的优势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 aeruginosa) FACHB-905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碳、氮浓度以及C/N对蓝藻生长、蓝藻多糖以及藻毒素分泌的影响。并结合野外监测研究了太湖水体中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当N的浓度增加到35.3 mM时对微囊藻的生长产生限制;改变C和N的浓度,发现微囊藻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生物量将随着C/N的增加而增加。2.蓝藻鲜样胞被多糖适宜采用稀碱水浴法进行提取。在培养周期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单位体积溶解性多糖含量以及胞被多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微囊藻生物量的趋势相同。单位细胞溶解性多糖和胞被多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本研究中没有发现碳、氮、C/N以及pH与胞外多糖含量存在直接的关系。3.单位体积胞外、胞内以及总毒素的含量均与微囊藻的生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生长状况较差的组(氮的浓度达到35.3 mM)胞外毒素占总毒素的比例较高。相比于C与N的影响,微囊藻毒素含量受微囊藻生长状况的影响更明显。4.太湖野外监测结果发现,各点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包括MC-LR和MC-RR)表底层浓度基本一致;各点微囊藻毒素浓度在一天之内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全年来看,各个点微囊藻毒素浓度在冬季较高,MC-LR浓度一般大于MC-RR,但在8,9两月出现相反的结果。在蓝藻暴发期,MC-LR与总氮、总磷、SS、总有机碳、蓝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MC-RR与所测的环境因子皆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