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噪声导致的内耳损伤的动物模型,在噪声性耳聋的动物模型上观察听功能的变化、内耳毛细胞的损伤情况,建立内耳损伤修复的研究平台。2、观察外周血EPCs的变化和耳蜗血管纹中VEGF、iNOS在噪声暴露后表达变化,阐述噪声性耳聋的耳蜗组织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发病机理。3、通过干预内源性EPCs、探讨对于噪声性耳聋耳蜗损伤的预防和治疗采取的措施。方法:取健康体重约250g-300g成年SD大鼠应用118±1dBSPL白噪声持续暴露4小时建立噪声性耳聋模型,实验分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噪声暴露;噪声暴露即刻组:噪声暴露后即刻检测:噪声暴露1天组:噪声暴露后1天检测;噪声暴露3天组:噪声暴露后3天检测;噪声暴露7天组:噪声暴露后7天检测,;噪声暴露14天组:噪声暴露后14天检测;各组均为10只;将试验分为两部分,一为单纯噪声暴露对耳蜗损伤修复的影响,二为干预内源性EPCs后噪声暴露对耳蜗损伤修复的影响。SD大鼠根据噪声暴露后即刻组、1天组、3天组、7天组和14天组的分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ABR听阈改变、通过Fillo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SD大鼠外周血中EPCs数量、通过Western印记和耳蜗冰冻切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血管纹VEGF、iNOS和CD34的表达变化,同时对噪声暴露后的耳蜗行扫描电镜观察。应用EPO皮下注射提高内源性EPCs数量、半胱氨酸饲料喂养制备内源性EPCs数量降低的模型和NS皮下注射,分别观察SD大鼠噪声暴露后即刻组、1天组、3天组、7天组、和14天组ABR听阈改变。结果:1、噪声暴露后即刻组ABR阈值为最高,其听阈为86.67±6.85dBSPL,听力损伤最为明显,属于TTS期;噪声暴露后7天和14天ABR阈值部分恢复,阈值降低,属于PTS期,其听阈分别为为56.18±5.29dBSPL和57.92±6.20dBSPL;2、对各组外周血中的EPCs进行测定,观察到EPCs于噪声暴露后1天时最高,数值为91.40±8.13/20万个单核细胞;噪声暴露后14天时EPCs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数值为29.00±14.56/20万个单核细胞;3、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记表明噪声暴露后1天VEGF和iNOS出现高峰,噪声暴露后即刻组表达最低,CD34于噪声暴露后3天和7天达到高峰;4、通过干预内源性EPCs,EPCs升高组对于听力的保护作用明显高于EPCs抑制组。4、EPCs在内耳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有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内耳微环境的作用,降低EPCs可以导致听力较为严重的下降,提高内源性EPCs的释放,可以保护耳蜗减轻噪声对耳蜗的损伤加快耳蜗损伤后的恢复。结论:1、噪声性耳聋最终可导致耳蜗损伤,随着时间改变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也发生改变;2、VEGF、iNOS参与噪声性耳聋损伤与修复的各个阶段,VEGF和EPCs在噪声损伤的耳蜗血管修复的不同阶段均发挥作用;3、EPCs在噪声性耳聋耳蜗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