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盆地是南天山脚下一个半封闭的内陆山间盆地,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具有典型干旱区绿洲特征。盆地水土资源丰富,但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使得盆地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优化盆地水土资源模式,对盆地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盆地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和盐渍化土样的化学分析,认识到盆地土壤盐渍化现象普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4%左右,且越接近湖区,盐渍化程度越重;盐渍土类型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型;荒地区盐分以表聚性为主,农田耕地区以淋洗为主。盆地含盐量大的土壤母质、粘重的土壤质地、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埋深浅等自然因素使得盆地土壤极易发生盐渍化,而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高是盆地土壤盐渍化的主因。在分析盆地水盐动态的基础上,根据上游灌区、团场条田、农户块田以及下游灌区盐渍化的不同特点,将盆地的盐渍化类型分为稳定脱盐型、脱盐聚盐混合型、脱盐聚盐反复型和持续积盐型。根据不同的盐渍化类型,提出了相应的盐渍化治理和预防措施。应用ETM+和MODIS遥感数据,分别建立了相应的SEBAL模型,计算了盆地的日蒸散量和月蒸散量,根据气象站的蒸发量测量值和Penman公式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两种数据的计算结果误差均较小。根据ETM+数据计算结果图对影响水面蒸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水体矿化度越小,水面蒸发量越大;水面面积越大,水面蒸发量越小;而湖滨湿地的蒸散量高于湖水面蒸发量。根据四景MODIS数据计算结果图讨论了气候条件对蒸散量的影响,认为在西北内陆干旱盆地,气温越高,风速越大,地物的蒸散量越大。在对比分析两种数据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评价了这两种数据的各自特点及其用于区域蒸散量研究的适用性。最后根据不同地区蒸散量值的差异,分析了蒸散发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认为蒸散量过大是造成盆地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因素,但地表的厚盐壳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阻止地下水蒸发,防止进一步盐渍化。在分析博斯腾湖水位与矿化度随盆地灌区开发方式和程度而变化的基础上,认识到盆地灌区发展与博斯腾湖环境改善在现有水土资源开发模式下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有优化控制高地下水位这一关键因素,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蒸发量,灌区经济和博斯腾湖环境才能达到持续、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