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步枯竭,煤矿工程不断的向深部推进,规模不断的扩大,采场地应力及底板承压水水压也随之增大,煤层底板水害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在底板水害中,陷落柱属于最具有危险性的大型的隐伏性的灾害。宿南矿区目前已经有陷落柱揭露以及由此产生的淹井事故,因此开展岩溶陷落柱的探查、评价与治理研究,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宿南矿区现有的钻探物探勘探资料以及现场施工情况,对陷落柱的数目、形态、揭露方式、出水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了陷落柱的发育与分布特征,探讨陷落柱的控制因素;结合桃园煤矿陷落柱工程治理案例,分析陷落柱探查及其治理的一般过程。主要成果有:(1)宿南矿区共发现陷落柱8个,其平面形态以椭圆形居多,仅一个似圆形;剖面形态以圆锥体为主。(2)矿区内陷落柱分为导水和不导水性两种类型,陷落柱导水性与柱体内部充填物胶结和压实程度以及陷落柱冒落高度有关,不导水型陷落柱较导水型陷落柱冒落高度大,且内部充填物泥岩类含量较高成分混杂,胶结压实程度较好。(3)宿南矿区岩溶陷落柱分布与岩溶发育相似,具有不均匀性,受构造、地形、地下水的控制,主要发育在构造应力集中、地形低洼、地下水径流强的区域。构造为其中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在构造应力集中区成群、成带分布,且大多数陷落柱长轴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4)以桃园3#陷落柱治理工程案例为例,总结了陷落柱治理的一般步骤。生产前采用物探手段圈定异常区,查清陷落柱发育的边界、高度、形态等参数,判定其导水性,后期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注浆改造、煤柱留设等工程治理手段,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