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国际矿业集团先后放弃铁矿石交易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施行与国际铁矿石现货定价密切联系的短期定价方式,推动铁矿石定价机制向金融化方向快速过渡。铁矿石定价金融化加大了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增加了中国钢企经营风险,压缩了钢企利润,强化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面对目前国际铁矿石定价金融化迅速发展的态势,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及对我国铁矿石进口成本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我国维护铁矿石的贸易利益,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铁矿石国际供求格局与中国进口概况分析,主要从供求两方面对铁矿石国际格局进行客观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近年来铁矿石进口情况,研究发现国际铁矿石交易市场总体上表现为供大于求,中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在国际铁矿石定价金融化趋势下,铁矿石价格波动加剧将不利于中国钢企对进口铁矿石成本的控制,不利于中国钢铁行业稳定发展。第二部分是铁矿石定价机制演化历程与定价金融化的具体表现。该部分首先从历史角度对1981年以来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梳理,继而重点探讨了近年来铁矿石定价金融化具体表现。文章认为演化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81-2010年长协定价与现货定价共存;2010年至今短期定价与现货定价混合。结合前述文献综述中理论界对金融化的定义,文章界定铁矿石定价金融化的具体表现为:由传统商品定价机制向指数定价机制转变;由商品市场向金融市场延伸;由实体主体向资本主体扩展。仅就国内铁矿石定价金融化现状而言,中国铁矿石定价金融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铁矿石定价的指数化短期定价机制。第三部分集中研究铁矿石定价金融化的原因。该部分指出铁矿石定价金融化主要原因是铁矿石自身金融性的体现,垄断矿商的倾力助推以及金融资本的利益驱动。第四部分以铁矿石价格指数化为例,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各类铁矿石价格指数编制机理、价格波动及其相关性的基础上,判断对国际铁矿石交易价格最具影响的价格指数,并就其对我国铁矿石进口成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文中得出结论:普氏指数对其他指数的影响力最大,它的波动可以解释TSI指数和MBIO指数的波动,TSI指数的影响力次之,即TSI指数可以解释MBIO指数,由此得出,三种影响力关系为:普氏指数>TSI指数>MBIO指数。将普氏指数与CIOPI和Mysteel-IpiC进行相关性比较,得出Mysteel-IpiC的变动更能被普氏指数解释。最后采用普氏指数来测算铁矿石定价金融化对中国铁矿石进口成本的影响,并得出在过去的一年中其影响是负面的。第五部分是结论,主要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大层面对我国如何应对铁矿石定价金融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宏观政府层面应制定政策促进“走出去”战略,建立健全铁矿石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本参与机制;中观层面要求中国钢铁协会等机构应不遗余力地缩短CIOPI编制时间,扩大价格收集渠道,科学化CIOPI价格计算,加大媒体独立第三方参与;微观层面要求钢企应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选择合适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培养、储备复合型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