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天然草地建设和保护中,割草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合理的利用是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以昭苏马场禾草+杂类草草甸草地为对象,选择割草场代表性的优势种——鸭茅,采用利用方式野外控制试验和盆栽刈割试验相结合,从鸭茅生长节律、生长特性、生物量、贮藏性营养物质以及植株体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探讨鸭茅在割草、割草+秋季放牧、自然条件下的生长,了解其不同利用方式下生理生态响应的机理,为割草场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鸭茅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呈现倒“N”的规律。鸭茅叶片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高于根部。季节变化对鸭茅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2)割草+秋季放牧利用方式下,鸭茅根部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利用强度下并未呈现一定规律,各个时期对照的根部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轻度利用、中度利用和重度利用。秋季放牧利用时鸭茅叶片随利用强度的增大,还原糖含量逐渐减小。鸭茅叶片和根部贮藏性营养物质中还原糖含量比可溶性糖含量少。(3)不同利用方式对相同密度鸭茅分蘖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鸭茅叶宽的影响显著(p<0.05),对叶片数目和叶片长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鸭茅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利用方式对相同密度鸭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叶片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利用方式对相同密度鸭茅粗蛋白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叶片粗蛋白质在春季放牧+割草+秋季放牧利用方式下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割草+秋季放牧利用方式下最高。(4)利用方式对不同密度鸭茅株高和叶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分蘖和叶量的影响根据密度的不同有变化。割草+秋季放牧利用方式下分蘖和叶量明显高于刈割利用方式,与自然生长间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方式对不同密度鸭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自然生长>割草利用>割草+秋季利用。鸭茅叶片淀粉含量高于根部的含量。从鸭茅叶片淀粉含量来看自然生长状态下淀粉的含量最大。密度为8株时,各利用方式下叶片淀粉的含量最高。鸭茅叶片和根部淀粉与还原糖含量受利用方式和密度共同的影响极显著(p<0.01)。(5)割草地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地上总生物量最大。不同利用方式对鸭茅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割草利用方式下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高。利用方式对根部可溶性糖、淀粉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都显著(p<0.05)。割草+秋季放牧利用下叶片可溶性糖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利用方式处理下叶片和根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相关性各不相同。不同利用方式下割草场鸭茅叶片和根部粗蛋白质含量在春季放牧+割草利用方式下都为最高。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比较中得出,对照利用方式下鸭茅叶片含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