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之一,迷园为西方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两者为不同的园林要素,但其曲径空间均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对现存始建于14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的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共性特点和营建规律,为创造独特空间秩序、空间体验的现代园林曲径空间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在史料研究和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借鉴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中数学图论(Graph Theory)的分析方法,通过UCL Depthmap软件,分别对所选6座中国假山实例和9座欧洲迷园实例的曲径空间结构和空间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定量论证两者曲径空间组合形式与其空间所营造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的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并为现代园林中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的曲径空间营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1)基于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在中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广泛存在,以及两者在中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大量应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定性比较假山与迷园曲径空间所具有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提出对现存始建于14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为本文研究重点,确定以“狮子林主假山”为主的6座假山为中国假山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研究的典例,以“汉普顿宫迷园”为主的9座迷园为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研究的典例。(2)借鉴空间句法理论中数学图论的分析方法,论文首先对现存始建于14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假山实例和欧洲迷园实例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并通过ucldepthmap软件,分别对所选中国假山实例和欧洲迷园实例的拓扑结构进行连接度(connectivity)、整合度(integration)、拟合度(r2)和深度(depth)等量化指标的计算,在量化分析研究中,得到:中国假山空间神秘性和趣味性的形成有赖于假山链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型结构相组合的混合结构形式的曲径空间:假山“看似有路,实则不通;看似无路,恰则藏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通先迷、欲露先藏”及“因景而设路,因路而得景”的路径设置特点,路径两侧与顶部分布的孔隙与其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出入空间数量则与其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存在负相关关系;欧洲迷园空间神秘性和趣味性的形成亦有赖于迷园链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型结构相组合的混合结构形式的曲径空间:对于空间组合形态相似的迷园,其路径图形的复杂程度、出入空间距中心空间的最短拓扑深度及圈层数量分别与其曲径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存在近似正相关关系,出入空间数量与其曲径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存在负相关关系。(3)基于研究已得的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的曲径空间结构与空间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中国假山与欧洲迷园链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型结构相组合的混合结构形式的曲径创造了两者空间神秘性与趣味性;中国假山自然式曲径与欧洲迷园几何规整式曲径的“曲折性”、“引导性”和“暗示性”增强了两者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而相对欧洲迷园的“二维曲径”和“单景点”设置,中国假山曲径竖向上的“错落性”和“多景点”的路景设置丰富了假山曲径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出入空间数量越多,将使其空间的破碎化程度越高,神秘性和趣味性将减弱,而相对欧洲迷园单一的出入空间形式,中国假山出入空间形式较为丰富;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分别采用自然石材和修剪树篱为围合材料,假山具有“覆盖”和“孔隙”的设置,迷园树篱围合形式单一,但其高度高于人的视点,并通过增加圈层数量增加迷园空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4)基于上述量化研究和比较研究已得到的中国假山和欧洲迷园曲径空间结构和空间特征的关系,从空间结构的传承、路网设置的延续、出入空间的借鉴以及空间围合的衍生这四个方面提出现代园林中富有神秘性和趣味性的曲径空间的参考理论依据:以链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型结构相组合的混合结构形式为现代园林曲径空间的基本空间组合形式;增加曲径空间的“曲折性”、“错落性”、“引导性”和“暗示性”;控制曲径空间的出入空间数量,增加出入空间至目标景点(包括中心空间)的最短拓扑深度,防止出入空间数量较多导致曲径空间的破碎化;灵活应用“围合”与“开敞”,“覆盖”和“孔隙”等围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