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源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嗅、异味和色度等问题,因此藻类去除是给水处理中重要的任务。本文以某饮用水源水库为对象,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藻类种类分布调查,初步探讨了荧光法用于藻类计数的可行性;以铜绿微囊藻为研宄对象,探讨了臭氧氧化和紫外辐照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的荧光特征值的变化及其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着重研宄了溴消毒剂处理藻类时消毒副产物的组成和产生规律,并初步开展了溴仿(CHBr3)前体物的荧光相关性分析,以便能够通过荧光检测为藻类原位检测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为藻类去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获得的主要研宄结果和结论如下所示:(1)水库水中藻类,秋季时蓝藻为优势种,占55%以上;蓝藻中铜绿微囊藻和小颤藻最为常见。冬季时硅藻为优势种,达86%以上;其中小环藻最为常见。春季时优势种类演替较为复杂,由隐藻逐步演替为硅藻和绿藻;随着气温的升高,硅藻比例由88.7%下降为42.8%,而绿藻比例逐渐提高至44.3%,绿藻中小球藻较为常见。夏季时以蓝藻为优势种,其中以铜绿微囊藻数量最多。(2)不同种类的藻类的荧光光谱会有所差异,这使得用荧光对藻类计数成为可能。首次尝试了把类蛋白区荧光指标与常用色素荧光指标结合,测定铜绿微囊藻、小环藻、蛋白核小球藻、小颤藻、以及四种藻类混合藻液的细胞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可较好地对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进行定量,但不适用线状的小颤藻。此外,该方法当藻类密度在3xl04个/mL至7xl05个/mL范围内有较好的精度。(3)臭氧氧化和紫外辐照均对藻细胞有明显的去除作用,臭氧对藻细胞的去除效率远优于紫外辐照。通入臭氧后,藻液中色素区和类蛋白区荧光响应强度明显降低;紫外辐照结果类似臭氧氧化。荧光光谱T峰强度与铜绿微囊藻液的Zeta电位和SOD酶活性具有一定相关性。而色素区荧光光谱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4)与次氯酸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对比,溴消毒剂中自由溴的参与改变了消毒副产物组成、生成了溴代消毒副产物,但是溴消毒剂与氯消毒剂除藻时产生的总三卤甲烷摩尔浓度相近。二溴乙腈和三溴甲烷是溴消毒剂的主要副产物。三卤甲烷生成量随pH增加而增加,而卤乙腈水解作用生成浓度随pH增大而减少。因此可能存在一个最佳pH,平衡THMs生成碱催化反应和HANs水解碱催化反应,使副产物的综合毒性最小。(5)荧光光谱特征值与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浓度之间有关联。类腐植酸区荧光响应强度高,相应的消毒副产物生成浓度大。类腐植酸区的C峰荧光强度与溴仿生成浓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