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多发性硬化证候要素分布及其组合特点,根据文献研究所得结果,从临床四诊信息出发以证候要素形式,研究拟建《多发性硬化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为中医对多发性硬化辨证论治提供有效便捷的临床使用工具。方法:(1)文献研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国内关于多发性硬化中医药诊治的文献进行筛选研究,总结文献中多发性硬化各中医证候的分布,统计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医各证型中的病例例数,统计在多发性硬化中,各个基本中医证候要素组成并分析其规律。(2)临床研究:采用流行病学横截面调查方法,按照前期综合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和临床调查综合所制成的《多发性硬化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四诊资料,从四诊资料出发,采用无监督的熵聚类数据挖掘方法,并以专家的辨识和诠释,提取证候要素和条目信息,将所聚得条目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建立各证素与所聚到的证候要素内条目的回归方程,得出各个条目对各证素的偏回归系数,以此作为对证候要素诊断的贡献度,并按照比例赋值。并以专家辨证为金标准,最后根据ROC曲线赋与某个证候要素诊断阈值,回顾性检验该表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完善《多发性硬化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结果:(1)文献研究:文献从1990年—2012年,共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文献24篇。文献中共涉及患者病历总数1280例,共出现辨证分型可大致分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兼夹其他实证、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兼夹其他实证、痰湿阻络、瘀血阻络、脾气不足、肺脾气虚、阴阳两虚、风痰阻络10种证候类型。共出现中医证候要素10种,其分布特点为,其中病位性证候要素:肾、肝、脾和络,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为阴虚、阳虚、血瘀、痰热、痰湿、风。(2)临床研究:共收集多发性硬化患者500例,收集的105项四诊资料,进行无监督熵聚类分析共聚得45类,经专家辨识和诠释结果,根据数据和专家诠释特点最终归纳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气虚、血瘀、痰湿痰热、动风6组证候要素集合。通过对各证候要素中的中医症状条目赋权并确定各证候要素诊断阈值得出:(1)肝肾阴虚(诊断闽值16.5分):遇热症状加重5分、盗汗3分、手足心热7分、阵发烘热1分、视歧1分、视力减退1分、腰膝疼痛1分、足跟痛1分、酸重痛5分、骨蒸潮热4分、健忘1分、急躁易怒1分、颧红2分、舌红6分、少苔1分、脉细8分(2)脾肾阳虚(诊断阈值13.5分):遇冷症状加重1分、四肢凉2分、下肢冷甚5分、肢体关节冷痛2分、肢体关节僵硬4分、面色晀白2分、经常畏寒4分、排便无力1分、便秘1分、小便失禁4分、遗尿2分、阳痿1分、性欲减退2分、智力减退1分、失聪1分、脉沉4分(3)脾气虚(诊断阈值8.5分):劳累后症状加重1分、倦怠乏力4分、肢体困重2分、食少纳呆4分、面色少华2分、自汗2分、出虚汗或容易汗出3分、口淡4分、苔白腻2分(4)痰湿热(诊断阈值8.5分):肢体困重1分、头蒙如裹2分、头晕目眩4分、视歧1分、视力减退1分、足跟痛1分、酸重痛2分、呕吐2分、排尿无力2分、苔白腻5分、苔黄腻6分、脉滑6分、脉滑数2分(5)瘀血(诊断阈值6.5分):肌肤肢体麻木4分、局部感觉发紧或束带感2分、肢体拘急1分、肢体关节刺痛2分、面色晦暗2分、面色黧黑2分、舌暗8分、脉紧7分(6)动风(诊断阈值5.5分):肢体拘急1分、头晕目眩1分、肢颤头摇4分、肢体抽搐5分、视歧1分、头重脚轻1分、脉弦2分。完成《多发性硬化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制定,量表中各证候要素的敏感性在0.857-0.971之间,特异性在0.853一0.957之间。结论:(1)文献研究:文献中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间夹其他实邪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二种、三种或四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相互无规律组合的证候。其中病性类证候要素以阴虚、血瘀分布最为广泛常见,可与其它证候要素自由组合表现在多发性硬化患者身上。(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中建立了6个反应多发性硬化疾病自身特点的证候要素组合,经与专家辨证对比的回顾性检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