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末以来,关于非政府组织和弱势群体的问题,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热门话题,出版了不少论著,网络上的点击率也日益增长。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宏观上的论述,真正深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草根非政府组织及其公益服务对象内部进行参与式调查的实证性成果并不多。而本文则以瓷娃娃关怀协会及成骨不全症患者(瓷娃娃)为主要案例,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理想及实际文化模式为主线,运用社会结构分层、公民社会、参与式发展等相关理论,结合国情实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对草根非政府组织扶助弱势群体之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一,将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放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瓷娃娃为例,描述了弱势群体的处境和需求。从而论述了目前中国的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更多草根非政府组织,以激发集体智慧及社会力量,来扶助弱势群体,避免群体性过激行动的发生,以保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了我国古代民间社团产生和发展的思想、组织渊源,以及近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对明、清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特点及相关理论。第三,以瓷娃娃关怀协会实施的扶助成骨不全症患者群体之各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草根非政府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中的功能、优势和不足之处。第四,针对草根非政府组织发挥功能时面临的外部制度困境和自身制约因素,提出对策性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创造促进草根非政府组织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完善管理体制,从控制型管理转向培育服务型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进一步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资源引导,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平等合作关系。并与美国税收政策作比较,论证了提升税收优惠政策,对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对非政府组织而言,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拓宽获取资金渠道,力保可持续发展,提倡参与式发展,建立与政府、企业、扶助对象及志愿者的互动合作模式;提升专业化能力,广泛吸纳人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建立多元立体监管体系;构建志愿服务新机制,发挥公益活动生力军作用。同时,以英国《框架协议》及“时间银行”等为例,提出要重视从小培养志愿风尚,强化鼓励褒奖制度,使公益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结语中,还运用文化模式的整合理念,勾勒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等共同整合各方资源,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以期更好地发挥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使社会公益事业更健康、迅速地发展。论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参与式调查,积累了大量有关瓷娃娃病友及瓷娃娃关怀协会的资料和数据。然后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统计、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详细地描述了瓷娃娃的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受教育、就业、家庭婚姻状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同时,利用亲身经历、个别访谈、平面及网上相关材料,对瓷娃娃关怀协会的组织结构、实施之各种项目及志愿者公益服务等进行梳理分析,从中全面展现了协会在扶助瓷娃娃等罕见病群体中的功能及他们自身的心路历程。第二,运用人类学参与式发展理论,绘制了“参与式发展主体之间关系模式图”,具体地展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公益服务对象及志愿者之间“赋权”、“分权”的互动合作关系。同时还运用文化模式整合理念,绘制“理想文化模式下扶助弱势群体框架图”,以展示非政府组织、政府、社区、企业等各主体共同构筑扶助弱势群体的运作框架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