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凭借在土地一级市场的长期垄断性地位,通过低价征收农业用地并转化为城建用地后高价出让的方式,获取高额土地出让收益。短期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能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长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凭借在土地一级市场的长期垄断性地位,通过低价征收农业用地并转化为城建用地后高价出让的方式,获取高额土地出让收益。短期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能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长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出让收入一次性收取的特性,土地出让收入实际上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现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关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绩考核激励或财政分权视角,忽略了结合金融体制特殊性分析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以“财政-金融”关联视角,分析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所产生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入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金融效率和土地出让进行了概念界定,介绍了金融效率的相关理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土地出让的相关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地租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并基于我国金融业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以及我国现阶段财政分权和金融显性集权隐性分权并存的特殊性,阐述了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影响的理论基础。由于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于2002年下半年开始施行,且中国金融体制从金融集权向集权和分权并存阶段转变自2003年始,故本文选取了2003-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实证回归结果表明,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存在倒U型影响,且很多城市的金融效率低于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影响的拐点水平,故对于国内大多数地级市而言,金融效率的提升短期内会提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水平。通过改变被解释变量、缩短样本区间、剔除特殊样本、增加控制变量和排除政策冲击影响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构造该地级市所在省份的其他地级市金融效率的年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实证结果依然显著。另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还发现,金融效率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还受到了行政地位差异、金融发展规模差异和地方官员变更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金融效率可以通过影响地区贷款占比(金融显性集权程度)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增长(金融隐性分权程度)从而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水平。根据本文的研究,对如何治理土地财政依赖现象提出以下六点建议:规范金融制度,降低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地区间金融平衡发展;促进金融发展,适度扩大金融规模;改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进政绩考核体系,引导正确发展方向;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并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持续发力。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切实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枢纽,同时已具备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和对外直接投资国的双重角色定位。在国际分工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紧抓“中国制造2025”机遇、如何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值得探讨。本文在择取研究对象时,考虑上述时代特征、从探究如何利用国际直接双向投资渠道
目的 探究抑郁症患者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观察对象为抑郁症就诊患者60例。通过随机抽签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患者。两组护理方法分别为常规护理和综合性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的负面心理情绪、自我接纳评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护理前患者负面心理情绪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指标显示,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宏观杠杆率中企业部门的数值一直属于较高区间。“十四五”规划指明了我国未来去杠杆政策要“以稳为主,稳中有降”。要实现优化结构性杠杆率的目标必须全面考虑各类影响因素,而国际经济因素的变动是其中重要一环。次贷危机带来经济萧条,美国开始推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增强市场活力。后来随着国内经济情况好转,政策开始恢复正常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多次变动与新兴
在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蓝图下,处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重要地位的黄河流域正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然而黄河流域不可持续的经济行为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源要素日益收紧、生态本底逐渐恶化,最终约束绿色经济发展。而环境规制作为修复生态的重要举措,能借以政府承担监管责任、市场引导排污秩序、公众倡导绿色生活手段发挥效用,因此讨论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对完善环境规制体系、促进绿色
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口、土地、经济等集聚趋势凸显并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土地生产效率和配置率上升、规模经济等一系列经济福利。然而,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粗放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伴随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空气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污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城镇化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党的十九大提
在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的今天,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水平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创新驱动”支撑绿色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最新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也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科技更新换代极快的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知识型人力资源也成为大众所看重的,
政府预算“超支”指的是作为实际执行结果的政府决算支出大于经立法机关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支出。预算作为一种收支计划,允许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过大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系列影响。然而,地方政府的预算“超支”在中国的财政领域一直存在。政府预算“超支”呈现出如此大的规模,应该如何去弥补呢?基于政府收支平衡方程,政府支出主要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政府债务、规费以及税收四种方式来弥补,但是在现实情形中,转移支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事业高速发展。自2012年起,我国已经连续9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不低于4%”的目标。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的持续扩大,也得益于家庭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入。家庭作为子女教育支出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教育是教育总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家庭内部不平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家庭中父母双方的议价能力是影响家庭内部决策的重要
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全面普及,促成了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的繁荣。自2005年以来,全球数字交付服务贸易规模大幅提升,到2019年达到3.2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出口的52%,其增长态势迅猛,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跻身前列。但是,数字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及阻碍,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与其贸易规则制定脱轨,各国数字贸易规则之争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贸易限制性措施频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因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怎样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了我国主要问题之一。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中国已经出台了许多的环境保护立法,实行了多样化的环境规制,环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缓解我国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