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已经冲破了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变为开放的、多层面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动。基础教育一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存和记忆为主、以模仿标准行为为主的旧模式,而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为四大支柱,以创新为主导追求的新阶段。现代教育必须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有从事各类不同岗位工作的才华和能力,又有善于与人合作、不怕挫折、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综合素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高质量的教育可以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开发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使之成为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巨大优势。但是教育搞不好,国民不能摆脱低文化、低素质的状态,众多的人口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包袱。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改革的速度加快,不论是中国人走出去,还是外国人走进来,都需要各级各类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适时地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把那些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差生及时的转化,坚决杜绝其以低文化、低素质状态流入社会,以避免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甚至成为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素质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数学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一不把数学摆在重要的核心位置。在中国,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数学在教育的逐级选拔中,其作用主要为“筛子”,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的课时多、投入精力大、负担重,但其主导方向是应试,是高分。忽视了数学素质方面的要求,使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解题技能训练所代替。使本来威力很大,应用很大,兴趣颇浓的数学,变得干巴巴,成了死套公式、枯燥训练、不受欢迎的学科。而且人为地制造出许多差生。使本来就很困难的数学差生问题更加复杂,更增加了转化的难度。 学习困难是中小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小学阶段学习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子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第一章对中学生学习困难生的症状和成因进行了研究。 本文第二章通过调查研究,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成绩、自我感受、调适时间、前两学段与第三学段教学方式对比入手,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文第三章分析了第三学段数学学困生的成因。造成第三学段数学学困生增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3)教育教学行为因素。(4)社会家庭教育因素现在,学生所在的家庭受中国家庭教育传统思想影响的较多。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养轻教,重智育轻德育,再加上有的家长放纵溺爱,有的家长自身行为不端正。 本文第四章提出了一些解决第三学段数学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本文第五章做了一些个案分析。 最后本文的结论是:如果给数困生辅以一定的学习条件,他们均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这是对我们积极转化数困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极大鼓舞和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