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视域下的清代《红楼梦》续书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科举制度直接且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的生活和创作,在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中有所体现。《红楼梦》续书作为一个整体,是清代小说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目前学界对《红楼梦》中科举观的探讨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于续书却少有问津。本篇论文以清代《红楼梦》续书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科举视域下进行考察,观照科举制度与《红楼梦》续书的双向互动关系,深入开掘续书作者的创作心态和科举观以及蕴含在金榜题名大团圆结局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进一步挖掘《红楼梦》续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客观认识科举制度对于清代士人阶层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论文分为绪论部分、正文三章、结语部分。
  绪论部分综述相关文献,阐明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之处,从跨学科角度将小说与历史相结合,剖析清代科举制度与《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一章介绍清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独特性,界定清代《红楼梦》续书的概念及范围,对每部续书的基本情况简要概述,结合13部《红楼梦》续书中均含有的科举情节,来分析作家的科举经历对创作心态、小说内容和艺术技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归纳整理《红楼梦》续书中的科举资料,并分为制度规定、考前准备、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具体材料,对科举制度与续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第三章以《红楼梦》续书为中心,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与原著及同时期其他小说进行对比,细致剖析作家们对待科举的不同态度。阐释众多续书作家刻意背离曹雪芹原意,将续书改写为金榜题名的大团圆结局所体现出的士人心态与民族文化心理。探究续书与民众阅读期待视野的关系,分析其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动作用。
  结语部分总结、归纳全文,明确科举制度与清代《红楼梦》续书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它们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反应已经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人类开始积极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种生态式的绿色思索考验着人类的生态智慧,也引发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具体到戏剧理论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态戏剧(Ecotheater)作为一种戏剧思潮和戏剧类型,在生态批评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美国悄然
学位
加勒比海地区小说研究肇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中国文学研究对这一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有丰富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本文承这一研究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加勒比海地区新生代作家阿莱西亚·麦肯齐的小说创作,运用一定的后殖民理论,发掘阿莱西亚·麦肯齐小说创作的地区特性与时代特性,展现其虽然年轻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进而审视其创作潜力,阿莱西亚·麦肯齐将会是向世界文学大厦不断垒砌石砖的当代力量。  本文共分三部
学位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并获奖无数,尤其是中期戏剧《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为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阿瑟·米勒身为犹太后裔,犹太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形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犹太性。相比早期戏剧对犹太人生活的直接描写与后期戏剧对反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其中期戏剧中并未点明人物形象的犹太人身份,也没有出现
学位
田耳作为当代的青年作家,他的身上有着诸如“70后”、湘西作家、底层写作等众多主流标签。纵观田耳创作的《风蚀地带》、《一个人张灯结彩》、《天体悬浮》等作品,他始终对焦小城镇中的人和事,但是他又在“底层”的故事中另辟蹊径,书写底层生活中的“奇人奇事”,例如“警察、凶案、罪犯、悬疑”都是田耳小说的热词,这些要素又使他从标签中脱离出来。对田耳的小说进行研究,笔者发现田耳有意创作出一个属于底层平民的“佴城世
学位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献、文化及文本三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互不关涉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红学家梅新林在一次红学会议上提出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中文献、文化与文本之间应相互“融会贯通”。所谓“三文”,分别指的就是文献、文化与文本。“三文融通”就是指的《红楼梦》的相关文献、文化与文本三者之间
文学期刊既是独立的流通产品,又是具体文学作品的承载者,与文学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观察整个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切入点,更是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十月》是纯文学期刊的重镇,是“文革”后第一个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自创办以来,《十月》秉持着“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编辑理念,刊发了众多极具价值的优秀作品,传达出拥抱生活的现实主义品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与发展
学位
本论文是关于南宋士人曹彦约及其文学的个案研究。曹彦约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理学家,且有《昌谷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故其人、其文学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彦约,字简甫,号昌谷。绍兴二十七年(1157)出生于南康府都昌县。乾道五年(1168)从彭蠡学,初窥理学堂奥。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第,历仕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其间又有六次奉祠里居的经历。本论文拟以曹彦约生平经历为线索,抓住其人生中的
学位
仿佛对李洱有着命定的召唤,虽不时转向其他写作,但知识分子始终是其返回的重要锚点。既接续对知识分子内心审视的复杂叙事内容,也开创了现代知识分子叙述的重要新质,李洱从知识分子的精神、身体、自身的主体欲望三方面参与并构建了知识分子叙事传统,这三方面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最终转向作家自身,经由自我出发,这些真实的痛感汇聚成既有失望的批判,又有温情的理解,最终流露出时代悲观的知识分子写作。  李洱对当代知识分子
学位
大运河开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作用主要是为满足军事行动的需要。至隋朝时,隋炀帝大力兴修运河,进一步发挥了其运输粮食等物资的经济、政治功能。唐宋时期的统治者也坚持对运河的疏浚与治理,彼时“运河文化”逐渐得以孕育形成。元朝定都在北京,当时运河改道,将原先以洛阳为中心的横向体系改为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的纵向体系,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雏形。明清时期,大运河已成为维护中央集权与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
学位
二十世纪初,俗文学逐渐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这期间出现的诸多的研究学人,孙楷第是其中佼佼者。几十年来,孙楷第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获得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学术界目前对于孙楷第先生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对其小说目录学的研究上。因此笔者拟以孙楷第的俗文学研究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成果及影响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梳理,探究其在俗文学研究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学术成就进行论述:第一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