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艺术的间离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论点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以及艺术对意识形态内在批判的可能性问题。艺术间离理论经历了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阿尔都塞的“移置效果”理论到马舍雷的“离心结构”理论的发展,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间离效果”理论是艺术间离理论的伟大开端。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反对传统戏剧中的“共鸣”理论和“移情”理论,致力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间离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论点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以及艺术对意识形态内在批判的可能性问题。艺术间离理论经历了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阿尔都塞的“移置效果”理论到马舍雷的“离心结构”理论的发展,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间离效果”理论是艺术间离理论的伟大开端。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反对传统戏剧中的“共鸣”理论和“移情”理论,致力于开创一种革命的戏剧模式,唤醒观看者的主体性和理性意识,引导观众做出“正确的批判”。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重在阐明艺术距离唤起观看者理性批判意识的功能,阐明了艺术革命效应产生的认知-心理机制,突显了戏剧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作用,为艺术间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阿尔都塞用“移置效果”重释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进一步把“间离”纳入到对艺术之普遍功能的理解中。阿尔都塞提出,艺术具有“使我们看到”的特性,主张真正的艺术能在意识形态内部拉开距离,使我们“感觉到”它所暗指的历史现实,艺术的“感性特质”保证了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成为可能。马舍雷将阿尔都塞的理论具体化到文学生产的领域,以结构主义的方法讨论和研究文学性生成的机制问题。他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生产的原材料,其自身的复杂性与文学生产过程中语言实践的复杂性,促使文学文本离心结构的生成,确立了艺术对意识形态的内在批判功能。马舍雷的“离心结构”理论是艺术间离理论的成熟样态,也是这一理论逻辑发展的终点。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到马舍雷,艺术的间离理论从实践领域转移到了理论领域,从特定艺术实践的效果转变为对于艺术之意识形态批评功能的揭示,这就忽视了“间离效果”的实践性而将其本质化了,这是该理论的弊端所在。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复杂而变动不居,革命艺术和艺术革命的可能性只能存在于艺术的历史实践当中,只有一种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话语才能真正阐明这一复杂问题。
其他文献
动机与激励问题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之一,基层公务员的激励也是公共管理实践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层公务员群体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者,负责党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他们是维持国家与社会有效运转的重要力量,其整体风貌与行为活动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与福祉。因而,研究如何强化基层公务员激励的制度建设,对于建设高质量的国家
动作干扰效应是指个体在动作准备状态下,对危险物体的反应时相比安全物体更长的现象。已有结合脑电技术的研究发现,危险条件下延迟的反应与顶叶P3成分激活有关,即个体招募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对刺激的危险性水平(负性效价)进行评估。然而,相比安全物体的中效价及中唤醒属性,危险物体在具有负效价属性的同时还具有高唤醒属性。可见,先前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唤醒度与效价存在共变关系。且已有研究证实顶叶P3振幅会随着唤醒度水平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举足轻重,随着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大众对儿童文学读物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国外儿童文学的中文译作的数量持续增加,对我国儿童读者的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对国外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进行深入研究是重要且必要的。接受美学理论关注读者即儿童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是其两大核心理念。本文旨在将接受美学理
高压扭转(High Pressure Torsion)是新兴的制备块状超细晶的材料加工方法,可显著细化材料的晶粒尺寸,并提高其力学性能。Y元素属于稀土元素,添加镁合金后可有效地细化镁合金的组织,从而提高其各方面的性能。然而,目前鲜有对于含有Y元素的AZ80镁合金高压扭转的研究。本文采用高压扭转法(High Pressure Torsion)对室温下Y元素的AZ80镁合金进行剧烈塑性变形研究。利用光
唐代女性在世人眼中的形象特点是较为开放的,但是传世典籍中少量对女性的记载仅能佐证这种开放是属于少数人的开放,大部分的中下层女性处于社会中隐蔽的角落。大量墓志的出土为我们再探究唐代女性形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能够通过唐人书写的文本,探究时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和女性观念。很多方唐代女性墓志铭署有撰写者姓名、职位和身份,他们与女性志主的亲疏关系必然会影响其中展现的女性形象。据墓志信息,可将撰写者群
伴随着北宋的建立,西部党项势力也逐渐崛起,并在宋仁宗年间正式建立了西夏国。北宋已无法完全按照以往中原王朝对待周边民族政权的方式对待新建立起来的西夏政权。而宋夏双方之间又存在的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往来,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北宋通过法律对这些问题进行规制。这类法律的内容包括北宋对双方人员流动越境的管控、物资走私的惩处以及为维护边境稳定所施用的特殊法律规定。人员流动的形式包括两种,即从北宋流入西夏的贩卖
陈彦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戏剧创作为起点。从商洛花鼓戏到眉户再到秦腔,他以卓越的编剧才能享誉剧坛。2014年初,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西京故事》出版。此后五年间,《装台》与《主角》相继问世,引起了学界的持续关注。由戏剧编剧到小说家的转型,为他的作品赋予了浓厚的戏剧色彩,而戏剧作为中国叙事传统中的重要一支,以其自身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成为陈彦小说的创作胎水和重要根脉。此外,陈彦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聚集区,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镇,泰国则是汉语教学开展的最好的东南亚国家,如何在泰国进行有效的汉语课堂教学,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对泰国博他仑中学的汉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并对该理论应用于泰国中学汉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然后,分析了泰国博他仑中学的汉语教学现状,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
影视艺术是一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作为影视剧作品的必要创作元素,构成了影视剧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探究地域文化特色下的电视剧影像与叙事。影视剧作品中的影像与叙事不仅起到了真实构建地域空间、历史时间的作用,更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构建了清朝末期历史背景下的“泾三原”地域影像空间,延长了时间的幅度,完成了过去时间的完整转移。本文从陕商题材电
中国作家杨争光的小说《老旦是一棵树》被认为是我国富有陕西文化特色的小说之一。其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特征是该小说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因素。译者在翻译时须领会并还原原文的文体风格,才能再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老旦是一棵树》及胡宗锋教授和英国学者罗宾·吉尔班克翻译的译本How Old Dan Became a Tree,旨在运用文学文体学研究原作的文体特点与效果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