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是金融、经济的核心。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成为金融、经济的核心、枢纽,承担着全社会支付、信用、资源配置、风险分散的职能。在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取代个人金融成为银行,乃至金融、经济的核心。据统计,截止2010年末,商业银行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39.66万亿,是个人金融贷款的3.52倍,人民币公司存款余额42.11万亿,是储蓄存款的1.32倍。基于此,本文以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发展战略研究为题,以作者工作单位为研究对象。探索在宏观货币、财政政策一刀切的背景下,地处西部的四川某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公司金融发展的战略。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待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概括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以及各部分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部分,重点分析了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和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思想,影响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发展战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等。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本文在分析了"十一五"期间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和四川产业经济发展概况后,认为四川产业经济的加快发展一方面为ZG银行四川分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行业经济环境。而从公司金融主要业务总量在同业和系统内兄弟行中的地位分析来看,ZG银行四川分行市场竞争力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和系统内先进兄弟行,并且与四川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不完全匹配。据此,制定了笔者供职的ZG银行四川分行的金融战略体系(包括地区、行业、客户、产品战略);同时重点分析了贷存比和经济资本这两个因素对公司金融战略制定的影响。本文之所以选择将贷存比和经济资本两个因素单独讨论,一则是因为前者是商业银行外延式发展的核心指标,后者是商业银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指标。二则是由于两个指标对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发展战略和业务管理有较大影响。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详细阐述了笔者供职公司并主持工作期间公司金融发展战略的实施举措和取得的成效。认为:ZG银行四川省分行公司金融战略的实施需要组织架构的革新;提出了 RPC营销服务的理念,并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变革和职能扩张;阐述了公司金融战略实施需要绩效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以公司金融创利提成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就渠道建设的扩张和资产、负债等业务的优化提出了公司金融战略的具体实施细则。在第四章的最后一节,本文描述了笔者主持公司金融工作以来,各项业务的发展概况和结构优化情况。之所以选择笔者主持公司金融工作以来的业务变化情况而不是选择自公司金融战略制定以来各项业务的变化情况,是因为,自笔者主持公司金融工作直至战略制定期间,也是作者探索公司金融战略的阶段,也客观反映了作者在公司金融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些思想和印记。通过本文的写作,笔者也得到了再一次反思本行公司金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机会。从实践经验来看,要让银行公司金融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更相匹配,笔者在本行所采取的以资产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战略是值得充分借鉴的。当然,本文也希望监管当局(货币、财政、产业政策的制定者等)在制定宏观、中观政策时,应尽量避免一刀切现象,并着重处理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关系等,正如当年中、西部地区从人力、技术、资源(财政、货币信贷)支持沿海沿江先发展一样,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尤其是从技术(产业转移)、资源(财政和信贷)等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本文创新和不足: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选题上,以笔者供职的ZG银行四川省分行为研究对象,以笔者主持工作的公司金融战略发展为真实案例,结合理论、基于具体工作实践,深入分析公司金融战略的形成、发展和战略实施等问题,对笔者自身是总结和提高,也期待对银行公司金融战略研究有所创新。研究方法上,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设计效果,企图在ZG银行四川省分行的公司金融战略制定和实施方面有所创新,更加促进公司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观点上,本文作者认为:1、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化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公司金融应坚持"资产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战略,这从ZG银行四川分行公司金融发展实践验证是值得借鉴的。2、公司金融战略发展应与货币和财政政策相适应。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应全方位加快业务发展。在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下,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练好内功,等待下一次机遇的到来。3、公司金融发展战略应与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4、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公司金融组织架构、绩效考核、渠道建设等变革,以适应公司金融发展战略。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在本文第四部分"电子银行蓬勃发展" 一节,着墨较少,对电子银行作为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的论述显得有点单薄。此外,本文作者提出的"资产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战略"主要是基于本文作者供职公司之前的"存款立行战略"。由于资料收集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存款立行战略"思想的阐述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