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时可威胁生命。GPP发病率较低,但发病时常常伴有高热及全身不适,严重时可威胁生命。因而GPP相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一直为皮肤科领域的热点。目前为止,随着关于GPP遗传背景研究的开展,IL36RN和CARD14两个基因逐渐被认为是GPP的致病易感基因。但是一些临床现象仍然无法解释,如大多数单独发生的GPP是由IL36RN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但人群中也有正常个体携带IL36RN基因突变;为何感染、妊娠和特殊药物应用等状态能诱发GPP的发作。因此易感基因遗传方式虽然解释了一部分GPP病人的发病,但无法全面揭示性别、年龄及诱因等非遗传方式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例如为何感染、妊娠和特殊药物应用等状态能诱发GPP的发作。表观遗传学是指在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这种调节可遗传给后代并为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有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系统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有关GPP的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较少。我们课题组在之前的前期实验中发现GP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异常的DNA甲基化状态改变,这表明DNA甲基化可能是参与GP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催化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e,SAM)为甲基供体,将甲基(-CH3)添加至胞嘧啶第五位碳原子上,生成5-甲基胞嘧啶(5mC)的生物学过程。因此,本课题拟首次对GPP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及相关研究,以全面揭示甲基化改变在GPP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第一部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甲基化测序目的研究GPP患者及正常健康人PBMC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探讨DNA甲基化在GPP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方法提取3例GPP患者和3例正常健康人的PBMC中的基因组DNA,并采用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450K BeadChip芯片技术对其进行DNA甲基化测序。结果通过Illumina Human Methylation 450K BeadChip芯片测序,我们得到了足够测序深度和分辨率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甲基化发生异常变化的差异甲基化区域达到6328个。和正常健康人的PBMC相比,GPP的PBMC全基因组DNA呈现异常甲基化状态,其中甲基化程度升高位点5921个,甲基化程度降低位点407个。2例同为妊娠状态下诱导的GPP患者,在主要成分分析中分布更为接近。GO分析显示甲基化明显异常改变的基因类型包括免疫细胞迁移、炎症反应及信号传导等。结论GPP患者PBMC中基因组DNA较正常健康人发生异常的甲基化状态,其中众多甲基化水平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功能涉及多个方面,信号通路极其复杂;妊娠可能通过改变机体内甲基化水平的状态影响疾病的发生。第二部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1基因调控序列甲基化水平及调控因子研究目的选择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CD1)基因对GPP患者PBMC的DNA甲基化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同时研究GPP患者的PBMC的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及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thyl-CpG binding proteins,MBD)的表达。方法选取9例GPP患者及10例健康正常人的PBMC为研究对象,采用飞行质谱法对PDCD1基因甲基化进行测序,以验证甲基化芯片的结果。同时采用Trizol法提取9例GPP患者及10例健康正常人的PBMC中的总RNA,应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PDCD1、DNMT及MBD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健康人PBMC相比,GPP患者的PBMC中的PDCD1基因呈高甲基化状态。PDCD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PP患者的PBMC中DNMT3a、DNMT3b、MBD1、MBD2、MBD4及MBD5较对照组水平升高,而DNMT1、MBD3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结论GPP患者的PBMC中基因PDCD1的甲基化飞行质谱检测结果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芯片测序结果一致,且PDCD1 mRNA表达水平异常;GPP患者体内甲基化相关调控基因异常表达,这为甲基化在GPP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GP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第三部分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CD1下游因子相关表达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PDCD1在GPP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本部分对PDCD1的配体及信号通路中NF-κ B在GPP患者的PBMC中的表达量进行研究,并且检测了下游IL-17、IL-22及IL-4的含量。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9例GPP患者及10例健康正常人的PBMC中的总RNA,应用Real-time PCR检测PDCD1的配体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2,PDL2)的 mRNA 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 23 例 GPP 患者及 24 例健康正常人的外周血血清进行IL-17、IL-22及IL-4的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健康人相比,GPP患者的PBMC中PDL1及PDL2表达上调,且IL-17、IL-22及IL-4的浓度显著上升。结论PDCD1及其配体途径在GPP患者体内异常表达,可能在GPP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第四部分IL36RN基因突变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的联系目的研究GPP患者中IL36RN突变与长期随访的临床表现、复发频率及阿维A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这项回顾性的研究纳入61例GPP患者及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并按照IL36RN突变类型将GPP患者分为纯合突变组(homozygous mutation group,HOMG)25 例,杂合突变组(heterozygous mutation group,HEMG)7 例及无突变组(non-mutation group,NMG)29 例。结果HOMG中21例患者初始表现为诱因诱发的GPP,其中13例在脓疱发作期后转化为红皮病;HEMG中的5例患者及NMG中的23例患者起病及脓疱发作期后均表现为PV。大多数患者对阿维A治疗反应较好。随访过程中部分患者在阿维A维持剂量(10-30mg/d)下轻度复发(0-2次每年)。IL36RN突变与疾病的发病年龄及甲下脓疱相关,对阿维A的疗效无明显影响。结论IL36RN突变不是影响阿维A疗效的主要因素。诱因可能对GPP的发生、临床表现及疾病的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低剂量的阿维A可能对GPP的复发有一定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