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对女性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导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因此,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显得越发重要。乳腺癌的常规检查方法有:女性的自我检查,医生触诊、B超检查、钼靶X线检查、MRI检查、细胞学穿刺检查等。B超检查安全无辐射、简便易行、可以重复操作,不受年龄限制,在鉴别囊、实性肿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钼靶X线检查对于微小钙化及其敏感,细小沙粒样钙化及成簇分布的钙化常提示乳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CT检查病灶检出率低,辐射剂量大,在乳腺疾病的检查中应用很少;MRI检查为:多成像参数、多成像序列、多方位断层成像、具有弥散加权成像、波谱、灌注等功能成像、无辐射、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等多方面的优点,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敏感度高达100%,成为乳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乳腺癌是血管依赖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的进一步生长、浸润及远处转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依靠肿瘤周围异常的新生血管。MRI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及肿瘤周围增多、迂曲的血管及血管分布情况,肿瘤血管的形态有一定的特点,分布有一定规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影像评价提供了依据。乳腺癌主要表现为供血血管管径增粗,走形迂曲、僵硬,以围绕病灶的边缘分布为主。目的利用3.0T MR血管成像探讨乳腺癌周围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实性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病理类型、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94例行3.0T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使用Siemens3.0T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平扫、DWI(b=0、b=800s/mm2)及动态增强检查(重复扫描5次),分析形态学资料并测量病灶最大径、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并从临床获取病理分级资料。利用ADW4.4工作站,对动态增强图像中强化最显著图像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获取双侧乳腺3D减影图像,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上,记录乳腺癌病灶周围血管及健侧乳腺相对应区域的血管数目、血管直径、血管长度,分析患侧乳腺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及病理类型、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94例乳腺癌患者中,有79例病灶周围血供较对侧异常增多,本研究中肿瘤血管主要表现为:血管走形迂曲或僵直,供血血管管径增粗,远端分支小血管增多,并围绕肿瘤分布。乳腺癌患侧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形态、及病灶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1,P=0.79>0.05)(F=1.439,P=0.23>0.05);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病灶实性部分的ADC值及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r1=0.567,r2=0.23,rs=0.416,P<0.05)。结论乳腺癌为富血供肿瘤。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ADC值、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病灶周围异常血管越多,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越高;病灶体积越大,周围血供越丰富;一定范围内ADC值稍高者,病灶周围异常血管越多;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形态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