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月21日再次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十分严峻。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2018年增速分别为7.9%、7.8%、7.3%、6.9%、6.7%、6.8%、6.6%,经济形势显现“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和发展动力逐渐转换。经济活,金融活;经济兴,金融兴;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压力在不断增强,去产能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去产能步入“落地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各地区信贷资产质量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各地区银行贷款不良贷款率整体呈现渐进式上升。2017年,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率持续恶化,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齐升,而上海、浙江东部地区沿海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有所回调。本文首先通过31个省市银行不良贷款截面数据,详细分析了我国各地区不良贷款现状,进而发现各地区不良贷款率呈现“北高南低、东降西升”分化之势。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不良贷款率较高,2017年内蒙古和辽宁不良贷款率居全国之首,双双突破3.5%;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齐升。相比之下,华南地区不良贷款率控制得相对较好,均在1.7%以下;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近年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呈两者同降态势,不良贷款率“北高南低、西升东降”越发明显。基于此现象,本文以31个省市不良贷款为切入视角,再结合我国特有的国情,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地区分化形成机制。本文选取2013-2017年全国31个省市GDP增长率、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干预指标、公共财政收入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和不良贷款率滞后一期7个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而31个省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实证来验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呈现地区分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地区GDP增长、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和经济水平与不良贷款率存在显著相关性,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受其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影响,其信贷资产质量易受“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冲击,建议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优化地区金融环境和经济水平,加强区际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疏解地区经济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进而防范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