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及分子生理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镉(Cadmium,Cd)、铅(Lead,Pb)作为我国农田污染最严重的两种重金属,具有固持时间长,移动性较差,难以被土壤自身分解的特点,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将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而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据报道,70%以上人体内摄入的Cd来自于蔬菜。近年来蔬菜镉含量超标的新闻时有报道,蔬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在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相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临界值或者是处于超标状态的农田土壤上,选择性种植重金属富集能力低的蔬菜种类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及盆栽试验,开展蔬菜产品与土壤中关键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与安全阈值的研究,建立蔬菜(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可食部位与土壤(红壤、潮土)中重金属含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从污染安全品种(pollution-safe cultivar,PSC)研究较少的茄果类蔬菜中筛选出适宜生产种植的Cd低积累茄果类品种,并通过分析Cd胁迫下茄果类高低积累品种体内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及与Cd积累和耐性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为重金属污染区域农业生产以及开发污染安全品种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展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主要蔬菜和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本文对近十年来蔬菜产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蔬菜产地Cd超标率在10.82%~18.80%;Pb超标率在1.88%~3.35%。国内土壤叶菜类Cd污染超标率达36.15%,Pb污染超标率达39.29%;茄果类Cd污染超标率达14.93%;Pb污染超标率达48.15%;根茎类Cd污染超标率达36%;Pb污染超标率达27.27%。Cd污染超标率: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Pb污染超标率:根茎类>叶菜类>茄果类,根据数据进行蔬菜可食用部位Cd含量-对应土壤Cd含量模型拟合,得到根茎类蔬菜土壤Cd安全阈值为0.117 mg/kg,番茄土壤Cd安全阈值为0.597 mg/kg,辣椒土壤Cd安全阈值为0.491 mg/kg。2、三种类型蔬菜对Cd、Pb的吸收积累及转运效率研究Cd、Pb浓度梯度盆栽实验结果显示,红壤、潮土中,上海青可食用部位的Cd、Pb浓度范围均小于早熟五号,可食用部位、根部的富集系数早熟五号均大于上海青,在低浓度下Cd更易从叶菜类根部转运至可食用部位,且Cd更易被叶菜类植物吸收;中薯三号可食用部分Cd浓度范围小于常丰红樱桃萝卜,且常丰红樱桃萝卜可食用部位富集系数远高于中薯三号。相较于潮土,蔬菜在红壤中更易富集转运Cd、Pb,红壤不适宜种植高积累作物。得到以下阈值:上海青的土壤中全量Cd的安全临界值:潮土中为1.04 mg/kg,红壤中0.27 mg/kg;上海青Pb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436.05 mg/kg,红壤中129.69 mg/kg;早熟五号Cd的安全临界值:潮土中为2.47 mg/kg,红壤中0.54 mg/kg;早熟五号Pb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430.40 mg/kg,红壤中150.21 mg/kg。中薯三号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0.401 mg/kg,红壤中0.342 mg/kg;常丰红樱桃萝卜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0.772 mg/kg,红壤中0.106mg/kg;浙杂203 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0.593 mg/kg,红壤中0.528 mg/kg;引茄一号Cd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潮土中为0.284 mg/kg,红壤中0.043 mg/kg。3、不同品种茄果类蔬菜对Cd的吸收积累差异研究2.96 mg/kg Cd胁迫盆栽试验结果显示,番茄可食用部位Cd含量为1.47~3.06 mg/kg DW,平均为2.21mg/kg,茄子Cd含量为6.88~12.44mg/kg DW,平均为8.84 mg/kg,品种间差异均较大。从茄果类对Cd的转运效率来看,大部分茄果类的地上部转运系数小于1,番茄相较于茄子地上部对Cd转运系数偏小,分别平均为0.09和0.25,说明茄子对Cd累积能力更强。筛选出Cd相对低积累的品种—番茄:浙粉702、合作903大红番茄、航研8号番茄、浙粉3053;茄子:京茄6号、青丰一号、圆丰二号、紫帅七号等,以及Cd相对高积累品种—钱塘旭日F1和紫贝早茄等。4、茄果类高低积累品种在Cd胁迫下生理指标及基因表达分析本文分别对番茄、茄子高低积累品种进行了0d、1d、3d、5d、7d的10μM Cd处理,对处理后的植株进行了H2O2、MDA含量及CAT和APX活性测定,并对包括NRAMP,NRAMP3,OAS和HMA等基因在内的Cd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d胁迫下氧化胁迫程度更低,耐受性更强可能有助于番茄积累更多的Cd。低积累品种对Cd的耐性较低,高积累品种的木质部具有更高水平的Cd2+装载能力。
其他文献
进出境检验检疫作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场所,需要高效而快速的检测手段。猪圆环病毒作为二类传染疫病,主要分为猪圆环病毒1型、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3型,在全世界的养猪场里广泛传播。需要对进出境种猪、猪肉产品、含猪肉成分产品进行检验检疫,预防疫病的传播。本研究建立两种新型、灵敏并且操作简单的猪圆环病毒数字PCR单重以及三重检测方法。单重微滴式数字PCR已成功的应用到了饲料样品、猪组织中PCV 2病毒含
学位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与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为同属近缘种,是茶园中主要的鳞翅目害虫,在形态和食性上极为相似,且遗传分化程度低,主要在幼虫期危害茶树。昆虫幼虫主要通过头部的化学感受器来寻找和定位寄主植物进行取食。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成功构建茶尺蠖与灰茶尺蠖触角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两近缘尺蠖的化学感受蛋
学位
原子钟作为一种准确度高、稳定性好的时间频率标准,广泛地应用于通信和导航系统中,但传统的原子钟由于体积和功耗大,使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实现小型化的原子钟,基于铷原子气室和相干布居囚禁(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CPT)原理,设计研发了一种芯片级原子钟控制系统,并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以下为主要研究内容:(1)基于CPT原理研发芯片级原子钟控制系统,提出系统的整体结
学位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是专性寄生于茭白植物(Zizania latifolia)的一种活体营养型真菌,菌与茭白植物共生后能够诱导其茎部膨大形成可食用肉质茎。灰茭及雄茭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茭白的产量,是目前田间种植茭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常茭白茎部的菰黑粉菌主要以菌丝形态存在,被称作MT型;灰茭茎部的菰黑粉菌主要以冬孢子形式存在,被称作T型。T型在单倍体-菌丝形态转换、
学位
超分辨率图像算法的目的是提高原有图像的分辨率,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分辨率图像算法已经成为主流,其中SRGAN(Super-Resolu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具有线性网络所没有的鉴别器,其监督能力较强,使得复原的图像在视觉效果上独树一帜。本文基于SRGAN模型做出改进,提出两个超分辨率模型算法,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提出注意力机制与SRGAN模型相结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总数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揭开了我国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幕,国家部委、各省市也随之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办法。为帮助地方更好落实国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必要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政策的执行作一系统研究。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
学位
目的:探讨在重症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开展压疮风险预警护理模式对预防压疮的有效性,为降低压疮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基础上实施压疮风险预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家属压疮防护知识掌握评分及满意度情况
期刊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是国内外重要的茶树害虫之一,在我国大陆茶园常年约造成10%的产量损失。多年施药治蝉,已导致该叶蝉对常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并且这种抗性还在逐年增长。探究茶小绿叶蝉对吡虫啉的抗性机制对于克服其抗药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昆虫抗药性机制研究中,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monooxygenase,P
学位
信息化合物是一类能够被昆虫个体识别,用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或异性交配的化合物。近年来,应用信息化合物防治害虫的研究迅速展开,而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作为害性强,防治难度大的茶园害虫,其绿色防控问题尚待解决。本研究搭建了气味吸附装备平台,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分离和鉴定驱虫和诱虫植物挥发性物质,依次研制成叶蝉驱避剂和引诱剂,以其为元素构建“推-拉”式诱捕装置,
学位
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增加,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高,热失控事故频繁发生。目前国内面向动力电池热失控测试的加速量热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仪器被国外垄断,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快速发展需求。本文以电池热失控加热量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原理、平台结构、测控系统及温控算法等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动力电池机械滥用、电滥用和热滥用热失控触发诱因及机理;结合加速量热系统工作原理及热失控行为参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