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电机工程系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以来,模糊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在语言模糊性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模糊语言理论的本位研究和语言模糊性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研究。在翻译领域,语言的模糊性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理论被引入来解决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解构主义视角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案。“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也叫“后结构主义”,是以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对结构主义的反叛,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学派关于结构和意义等的思想。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与解构主义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及翻译标准带来的重新思考又无形之中受到模糊语言学的影响。解构主义翻译观为英汉语言模糊性对比与翻译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而模糊语言学理论对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来说是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支撑,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探讨语言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以罗慕士译《三国演义》为蓝本,探讨解构主义对模糊语言翻译的解释力。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语言模糊性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语言模糊性的概念、特征、国内外研究状况、英汉两种语言模糊性对比、模糊美感在翻译中的磨蚀,等等。由于文化的差异,语言模糊性所带来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被磨蚀。因而,如何在翻译中挽留模糊美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结合解构主义对模糊语言翻译进行了分析与解说。首先介绍了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翻译观;然后阐述了解构主义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包括语言模糊性理论对解构主义翻译观的佐证以及解构主义翻译观为模糊语言翻译提供的解决方案。第三章结合翻译实践分析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汉语模糊语言英译的解释力,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于语言模糊性翻译中的美感挽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此章首先讨论了文本《三国演义》中语言模糊性的应用,然后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按特征划分,以典型人物描写为例,逐个进行分析。除却对翻译中语言模糊性处理的解释力,解构主义思潮对当今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由于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难免存在一些缺陷,但其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充实和发展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而本文的第四部分对解构主义译论的理论价值及尚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略的阐述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