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定点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方法对直径>3cm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63例肺部病灶者(直径>3cm),其中肺癌50例,炎症10例及胸腺瘤3例。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先平扫确定病灶的最大层面,并在注入造影剂后的8、15、22、29、36、43、50、60、90、120及180秒分别定点扫描,分析肺部病灶各时间点的强化形态特点,绘出病灶增强时间—密度曲线(TAC),计算病灶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S),强化峰值(PH)及血流灌注量(BP)。取20例肺癌标本采用LSAB免疫组化检测其MVD及应用SP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检测VEGF阳性率,将所检测的结果与病变增强CT扫描的强化程度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在强化的程度上,肺炎性病灶的平均PH值为47.7±24.42Hu,肺癌为34.48±28.11Hu,良性胸腺瘤为10.87±5.49Hu,肺炎性病灶与肺癌,肺癌与良性胸腺瘤,肺炎性病灶与良性胸腺瘤间的PH值均有显著差别(P<0.05)。78%直径>3cm的肺癌注射造影剂后出现不规则斑点状或条状的肿瘤血管影,在36秒最明显;肺炎性病灶及胸腺瘤在动态扫描过程中均未见肿瘤血管影的出现。而在动态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AC)中,肺癌表现为起始阶段曲线缓慢上升,上升至峰值(约60秒),然后才逐渐地缓慢下降,呈—光滑的弧型曲线,主要表现为“无明显强化—高度强化—中度强化”的特点;而肺内的炎性病灶则表现为曲线起始段即呈快速急剧上升,120秒左右达峰值,在上升至峰值的过程中出现少许的波动现象,然后呈下降的趋势,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强化—高度强化—中度强化”的特点;而良性胸腺瘤的动态扫描密度变化较小,曲线较平稳。其中肺癌的SS为4.91±4.68%/s,BP为0.41±0.44ml/min.ml;肺炎性病灶的SS为7.92±6.77%/s,BP为0.69±0.59ml/min.ml,良性胸腺瘤的SS为1.19±0.85%/s,BP为0.18±0.05ml/min.ml。结果肺炎性病灶的曲线上升斜率SS及血流灌注量BP均最大,肺癌次之,良性胸腺瘤最小,肺癌与肺炎性病灶,肺癌与良性胸腺瘤,肺炎性病灶与良性胸腺瘤间的SS、BP均有显著差别。在免疫组化的研究中可发现未、低分化肺癌的VEGF阳性率为76.92%,CT增强值为35.10±5.22HU;与分化较高的肺癌比较,VEGF的阳性率为57.14%,CT增强值为23.36±8.53Hu,组间差异显著,表示VEGF表达的阳性率越高其肿瘤的CT强化越明显。肺癌中淋巴结转移组CT增强平均值为35.65±6.68Hu,其MVD的平均值为51.27±25.31,与无淋巴结转移的一组CT增强平均值26.36±10.36Hu,MVD26.57±12.36比较,P<0.05,表示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均数及CT强化峰值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高。最后VEGF表达阳性组者MVD数为50.36±6.32,阴性组者MVD数为29.63±8.75,差异显著,两者密切相关。
结论:1、螺旋CT肺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直径>3cm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及其强化变化特点,并能定量评价肺癌血流动力学情况,对其血流特点研究有重要临床价值;2、肺癌(直径>3cm)CT的强化程度与病灶VEGF的表达、MVD的含量呈正相关,这对评价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指导其临床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评价等有较大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