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处东北黑土地的辽宁歌剧院先后创作演出了三部歌剧:《归去来》、《苍原》、《沧海》。这三部歌剧的问世,把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和演出的整体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点,并由此形成了辽宁歌剧院独特的艺术创作及表演特色,即波澜壮阔的史诗性风格。这在我国歌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主要从歌剧表演艺术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论述“辽歌特色”,即从演员的歌唱与表演的艺术特色来论述辽歌的史诗性风格。 从歌剧表演艺术这一特定视角论述“辽歌特色”,对其体现史诗性风格的范畴、方法和途径诸问题进行音乐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声乐理论界和歌剧表演艺术领域尚无先例,即便在音乐学界亦甚少见。因此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本文通过对这三部歌剧的研究,从具体的歌剧演出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艺术经验,特别是本文中归纳出的歌剧表演艺术(尤其是歌唱艺术)在声音类型、声部类型、角色创造以及在不同的歌剧音乐形式中体现史诗性的各种表现形态和手法,均为作者独立研究所得,希望能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研究开辟新的学术视野,并对中国歌剧的整体发展有所裨益。 论文以先综合概述再具体分析的思路进行论述,详细清晰地阐述了辽宁歌剧院的史诗性的表演特色。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辽宁歌剧院三部歌剧的创作演出简况、史诗性风格的形成过程,并阐明本文的主旨。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史诗性”这一美学范畴和“歌剧的史诗性”的基本含义,并由此总结出史诗性歌剧的特点;然后从三部歌剧的剧本、作曲、舞美等方面论述了三部歌剧在一度创作中营造史诗性方面的种种特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从三部歌剧中演员的表演艺术特色来看辽宁歌剧院的史诗性表演风格,主要是从演员的歌唱艺术中来研究演员如何运用声乐演唱来体现剧作的史诗性。本部分由六个小部分组成,首先梳理出了声乐演唱体现史诗性的范畴和质的规定性,然后分别从咏叹调、宜叙调、咏叙调的演唱以及歌剧的重唱场面和合唱场面中来看演员演唱的史诗性特色。论文的第四部分则从演员在戏剧表演、形体动作、对话台词、舞台调度以及角色塑造、导演的艺术构思和处理中来看这三部歌剧的史诗性表演特色。第五部分是一个简短结语,以最简练的语言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