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孕育了56个民族,各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组成了繁花似锦的祖国大家庭。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内涵,将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各族人民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共同努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任何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特有的文化符号。直到今天这些民族文化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每年的春节、传统的戏剧、深厚的中医文化、精湛的民族舞蹈、形态各异的民俗礼仪、各式曲艺、皮影、剪纸、绘画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传统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东方文明的壮丽诗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伴随共生的记忆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知识传承传播方式,它是人民群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是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档案馆作为人类记忆的保存中心,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长期以来对于发生在广大人民生活群众中的非文字文化传统知识没有足够的重视,且由于保存方式、技术手段的限制,也无法记录、保存、传播这类知识。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农耕文明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在逐渐削弱,有些地区甚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已经消失,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社会各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极大的关注,档案界在参与保护方面的态度也非常积极。本文立足于档案学的角度,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理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等管理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介绍。第二部分:讨论非物质遗产的概念、特征、类型;针对人类无形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动态性等特征,思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正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现状。第三部分:从档案学的基本理论角度出发,剖析了非物质遗产档案的概念、特征、价值;讨论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的可行性、意义,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也将为档案事业带来新的活力。第四部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在搜集、保管、利用等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分析了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怎样更好地开展文化档案利用工作。第五部分:对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一些政府政策工作进行讨论,分析法制框架下的文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第六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