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因此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农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宏观上,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农地流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流转的积极性。微观上,农民流转意愿不断增强,民间自发流转活跃,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共同参与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流动性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政策导向、市场供需、资源条件等,内部因素主要指农民个体特征,主观意愿等。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徽省农地流转主要形式及特征,通过涡阳、定远、枞阳的213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出三县在农地流转面积、农民收入、流转阻碍、农技推广、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总结出安徽省农地流转现状。其次,利用调研数据,建立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农户流转意愿,实证表明: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类型、耕种面积、收入水平、总人口数、工作类型、承包土地面积,其中,家庭类型、耕种面积与收入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较大。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实际流转面积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耕种面积对实际流转效果有较强影响,而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年租金对流转效果影响相对较弱。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有: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流转机制不健全,流转市场不规范,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最后,除了对农户特征等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还研究了农地流转的外部因素,从农业政策、政府行为、社保制度、流转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安徽省农地流转政策及效果。并就以上研究得出结论:农地流转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但同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规范流转行为,规避农地流转可能给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模式,加大财政和金融扶持力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建设,加强对农民的农技及非农技能的培训,加强政府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