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南-川中地区是四川盆地灯影组最重要的产气区,以往的研究对盆地内各个地区灯影组储层特征的差异性研究少、对比研究少,未能充分揭示盆地内灯影组优质储层的控制因素。本论文通过对金石地区、威远-资阳地区、川中地区灯影组钻井剖面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储层特征的刻画、详细对比,试图揭示造成研究区灯影组储层差异的原因,总结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沉积环境稳定,整体为浅水潮坪环境,环境、气候极适合蓝细菌生长发育,灯二段、灯四段发育众多有形及无形蓝细菌。这些蓝细菌参与到灯影组的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了作为本区主要储层载体的微生物白云岩。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共发育18种沉积微相。这些微相构成了灯二段、灯四段4种向上逐渐变浅的厚度在2m~10m间的米级沉积旋回:旋回类型Ⅰ为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的完整潮坪旋回,旋回类型Ⅱ为潮下带-潮间带,旋回类型Ⅲ为潮间带-潮上带,旋回类型Ⅳ为潮下丘滩复合体或颗粒滩的反旋回。灯三段沉积时,有较多陆源碎屑输入,环境不适合蓝细菌的繁殖,混积岩微相发育。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灯二段至灯四段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灯二段中上部为第一个旋回相海退时沉积,发育多个潮下-潮上、潮下-潮间的沉积旋回,单个旋回潮下带厚度大,潮上带薄或缺失。灯三段至灯四段中部为第二个旋回海侵时沉积,向上水体逐渐变清,发育潮下-潮上、潮间-潮上、潮下-潮间的沉积旋回;灯四段上部为第二个旋回海退时沉积,以潮间-潮上沉积旋回为主,也发育潮下-潮上沉积旋回,单个旋回潮间-潮上带厚度大,潮下带厚度小或缺失。根据沉积微相、沉积相的演化,建立了微生物碳酸盐潮坪、混积潮坪两种沉积模式。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储层主要经历了微生物白云石化、胶结作用、压实作用、硅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流体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的改造。其成岩演化过程大致为:沉积物白云石化→胶结作用→同生期岩溶作用/硅化作用→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充填作用→表生岩溶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充填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有机酸溶蚀作用/热液作用→充填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充填作用。由于所处构造位置不同,不同地区成岩作用略有差异。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总共有7大类:(1)超大溶孔、溶洞;(2)葡萄-花边状孔洞;(3)微生物格架间孔;(4)晶间孔、晶间溶孔;(5)粒间孔、粒间溶孔;(6)粒内溶孔、铸模孔;(7)裂缝。除第3类以外,其余均为次生成因,说明研究区灯影组经过长时间的成岩改造后,现今以次生储集空间为主。除金石地区外,研究区灯影组储层沥青均较发育,储层沥青含量大多在1%~4%之间,充填在各类孔洞缝中。整体上,金石地区、威远-资阳地区越靠近灯影组顶部,沥青含量越高。川中地区灯二段→灯三段、灯四段沥青含量逐渐增多;灯四段沥青含量向上也有增加趋势,但灯二段沥青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这说明川中地区灯影组古储层与威远-资阳地区一样,整体主要还是受表生岩溶作用的控制,但灯二段的古储层控制因素较灯四段复杂。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储层物性川中地区>威远-资阳地区>金石地区,这是因为早寒武世形成的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控制了研究区灯影组表生岩溶作用、热液作用、烃类充注作用的发育强度:距离拉张槽越近,桐湾二幕岩溶作用越强、热液作用越强、液态烃充注作用越强。最终导致了距离拉张槽越近,灯影组储层物性越好。川西南-川中地区灯影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为:(1)有利的沉积微相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原岩作为优质储层的潜力;(2)表生岩溶作用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3)强烈的热液作用有效改善了储层;(4)构造破裂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储层的渗透性;(5)液态烃的有效充注是优质储层得以保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