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层日益明显,高校中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群体亦日益扩大。为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来,政府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补偿在强化。从公共政策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怎样,是补偿政策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探究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路径是,研究补偿政策受益者的政策体验。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指的是,经各普通高等学校资助系统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读本科学生;补偿政策是指,国家对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所采取的、包括资助政策在内的弥补偿还政策;政策体验指的是,主体对政策的价值、过程和结果等的一种知、情、意、行的感知。研究者梳理文献后发现,相关理论研究中的成本分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补偿理论等都较为成熟,但是对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受补助学生的政策体验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具有理论探究和实践上实现教育公平的双重价值。我国大学生家庭经济弱势补偿政策,经历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免费加人民助学金”阶段、1983年至1994年“学生资助制度的改革”阶段,以及1994年至今的“形成与完善”阶段三个阶段发展后,形成了现有的包括“奖”“助”、“贷”、“免”、“勤”等各种经济资助政策在内的综合补偿体系。为了了解受助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对这些补偿政策的体验,研究者对A校接受过补偿政策的15名本科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获得了丰富的访谈数据,并且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0.0,践行扎根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最终得到“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政策认同”三个三级编码。研究者在Nvivo软件中对材料内容及编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节点层次与材料信息表和矩形式树状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在补偿政策体验过程中,“政策执行”树状节点下的“评定标准”和“名额分配”子节点、“政策影响”树状节点下的“学习动力”和“家庭经济状况”子节点、“政策认同”树状节点下的“政策效果”子节点等,最为学生所关注。通过对各节点进行按项编码制图,可以看出该节点在材料来源中的分布情况。对材料来源进行按节点编码制图,则可对不同材料进行具体个案分析。研究者对材料来源进行皮尔逊(Pearson)系数分析,发现各访谈材料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此次访谈具有研究必须的信度。研究者对访谈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发现:在补偿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因为政府、学校、银行、学生等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良行为;补偿政策在生活方面缓解了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的经济压力,起到了较好的“保健作用”,但是对学生学习激励作用成效不大;受补助学生对补偿政策的认同度低于社会预期,且存在着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抵制行为。基于如上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家庭经济弱势本科生补偿政策:建立科学的信号传递和信用激励制度;增加弱势补偿政策中激励性补偿的比重;通过多种制度安排,提升补助受益者对补偿政策的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