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一直被看作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方式,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发表,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是隐喻性的。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从那时以来,隐喻研究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也就是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例如“生命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等。概念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为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可以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词、词组、小句、句子,甚至是语篇。这样诗歌、小说、寓言等都可以被看作是隐喻。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道家经典《庄子》中的寓言。我们认为庄子寓言是语篇层次的隐喻。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域:源域和目的域。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在大的语境(context)看来,庄子寓言是用来谈论“道”的。因此,庄子寓言构成了源域,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构成了目的域。源域由三类题材的小故事构成:历史人物,神化传说和自然题材,目的域由庄子的“以道为本”、“万物其一”、“自然无为”和“逍遥而游”的哲学思想构成。从上下文(co-text)来看,每个寓言都有一个寓意,寓意构成小的目的域。作为小的目的域的每个寓言的寓意在文中并不总是点明的,有些需要通过语境去推理。因此,一个寓言可以有多个寓意,几个寓言可以表达同一个寓意。每个寓言和它的寓意之间的映射符合Lakoff提出的映射原则。另外,庄子寓言主要有几方面的功能:解释(explanation),再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类比论证(argument by analogy),表达情感态度(expressing emotional attitudes),篇章结构(textual structuring),小说(fiction)。隐喻和寓言的关系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关注,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最后提出用“寓言隐喻”这个术语来表示隐喻和寓言的密切关系,并且基于本文对《庄子》寓言的研究,总结了寓言隐喻的主要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