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型批评是20世纪源起于英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它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被称为“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原型是人类经验和命运在心理上的积淀,它普遍存在于神话、传说、宗教、文学及梦里。原型具有形式上的多变性和内容上的稳定性。形式上的多变性是指因各国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原型在文化表达上呈现出的形式多有不同,内容上的稳定性是指尽管各个国家文学传统中的原型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原型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基本相似的。因此原型批评是一种适用于整个世界文学的批评方法。它可以跨越国籍,打破文化界限,找到文学作品中共同的原始经验,并从文学作品中发掘潜藏在人类记忆底部的共同“基因”。在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可被称之为瑰宝的大家名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就是这些瑰宝中的两部。对这两部文学巨著的研究颇多,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但运用原型批评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论述尚不多见。本论文尝试采集两部作品中较为典型且共同具有的原型,进而对二者进行比较,希望有所发现。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除绪论部分之外,其余各章均大致沿着以下的思路来建构框架:首先阐述所取原型模式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进而分析比较原型在两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意义,最后对本章进行简短小结。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讨论了《红楼梦》和《百年孤独》的研究现状,指出对这两部作品的个案研究成果十分丰富,遂有“红学”之称,然而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的成果较少。从原型批评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两部巨著存在显著的相似之处,这是研究视野的一次拓展;第二节主要阐述了原型批评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原型批评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大学科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节主要论述了《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在原型批评理论上的契合,这是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的前提。鉴于两部作品版本众多,故在本节也对二者的版本选择作了简要说明。第一章主要是对《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的镜子原型进行分析。首先采集镜子原型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进而联系神话、宗教中的镜子原型以分析镜子原型在两部作品中的作用,最后指出《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和《百年孤独》中的镜子之城在作品中或是治愈疾病、警醒世人,或是认识自我、预告未知,它们对于作品主题的揭示都有很大帮助。第二章主要是对《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的鬼魂原型作比较。本章先列出两部作品中的鬼魂原型,并讨论鬼魂原型在作品中的普遍性。两部作品中都有光怪陆离的鬼魂的存在,而且鬼魂原型在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预示和救护作用。第三章主要是对《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的母亲原型进行分析。两部作品中能够体现母亲原型的人物有贾母、元妃、邢夫人、王夫人以及乌尔苏拉·伊瓜兰、庇拉尔·特尔内拉、佩特拉·科思特等。按照这些母亲原型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殖意义,一类是拯救意义,一类是回归意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着一种母亲原型,这不仅可以从神话传说中看出,也可从各地出土的女神雕像中看出。对母亲的依恋始终潜藏在人类的记忆里,最终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论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的先知原型。首先,两部作品中都有先知人物的存在,即警幻仙姑、一僧一道和梅尔基亚德斯。他们在作品中起着预示人物及家族命运的作用,同时也启迪着故事中蒙昧的人物。先知原型始终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作品如此写,一方面引起了读者探秘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故事的趣味性。第五章主要是对《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的结构原型作比较。两部作品的结构都呈现出一种圆形的循环模式,概括来讲两则故事都是一个“无→有→无”的过程;两部作品在结构上都与弗莱提出的四季循环理论相契合,两大家族的兴衰起落过程都可以被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结论部分主要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得出最终观点:经以上各章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中存在诸多相似的原型,这些原型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基本一致。同时,结论部分也讨论了对两部作品作原型批评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红楼梦》和《百年孤独》是两个不同文化领域里高度传统化的文学巨著。通过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一方面可以再度印证二者已经超越了民族、国界,成为世界文学范围内共享共赏的作品,另一方面更加证明运用原型批评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