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干细胞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退行性疾病、损伤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目前热门研究的干细胞类型包括: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成体干细胞(ASC)。胚胎干细胞分离于早期胚胎,具全能性,但建系需破坏胚胎,无法回避伦理问题。诱导多能干细胞可通过逆转录病毒诱导生成,绕开了干细胞应用的伦理问题,但仍无法保证病毒处理流程的安全性和体内形成畸胎瘤的风险。间充质干细胞可从多种成人组织中分离得到并具多分化潜能,分离和制备流程相对简单,体外培养周期短,体内移植后可发挥组织修复、细胞因子分泌等功能,安全性和可控性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临床治疗和实验当中去。但在这些临床应用中,关于干细胞储运过程中细胞状态变化的跟踪报道极少出现,因而我们通过模拟体外运输环境条件,用实验数据揭示细胞运输过程中存活率及活性的变化情况。内容:1.从组织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并参照标准MSC相关特性进行验证。2.检测白蛋白、光照和储运时间等不同外部条件对脐带问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1.在无菌GMP层流实验室环境下,用原代细胞贴壁法从脐带中获得间充质于细胞(MSCs),并在37℃恒温控制和5% CO2环境下进行传代培养,期间通过不同倍数光学显微镜调换不同背景,观察普通及染色后的MSCs形态变化,拍照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细胞体积、核质比、细胞增殖速度、细胞传代次数等。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并与国际标准进行对照。3.将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把3.15×109/L个细胞悬浮在3 mL生理盐水中。其中实验组加入1%白蛋白并避光保存,对照组分为不加白蛋白避光保存组和加白蛋白光照保存组,在0,2,4,8和24 h分别测定各组细胞数、台盼蓝拒染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功从脐带中分离得到,为梭形且大多平行或漩涡式排列,染色后呈现较高的核质比。2.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93.2%)、CD44(96.5%)、CD73(99.74%)、 CD90(99.1%)、CD105(84.1%)和CD106(79.9%)高表达,CD34(0.4%)和CD45(0.1%)阴性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白蛋白且避光)的8小时细胞损失率几乎为零,细胞存活率接近90%。不加白蛋白对照组8小时细胞损失率达38.5%,细胞存活率仅为86%。结论:1.脐带中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MSCs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2.在间充质干细胞的长途运输中,运输介质中加入1%白蛋白可以有效保证细胞存活率。运输时间超出8小时后,细胞存活率降低、损失率升高。3.在16℃、避光的环境下,以1%白蛋白的生理盐水为保存介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8小时内均符合临床输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