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屈光参差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双眼不同切削深度对SMILE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探求不同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潜在影响因素。 方法: ①选择左右眼预期切削深度差异较大的SMILE术的患者58例(116只眼)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每位患者双眼中预期切削深度较深眼为A组,对侧眼则为B组。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6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总角膜高阶像差(t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中央角膜厚度(CCT)等数值;记录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AL)、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预期切削深度,并计算实际切削度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高阶像差=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术前角膜高阶像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A、B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月、6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以便了解同一位患者角膜高阶像差这一指标在术后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趋势的特点。实验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来控制术前基线资料。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同一时间同一位患者左右眼之间(即切削深度较深眼A组与其对侧眼B组)球镜度数、△角膜高阶像差等指标3的差异性。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A、B两组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探究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术前柱镜值、球镜值、眼轴长度、矫正眼压、前角膜平均曲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模型。 ②扩大样本量,选择SMILE术患者患者194例(379眼)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矫正眼压、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前角膜表面Q值、球镜度数,后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后表面角膜Q值,柱镜度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的相关因素。 结果: ①术后A、B两组的有效指数、安全指数均接近甚至大于1.00。 ②A、B两组术后6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平均值较术前均增加,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量较B组大。切削深度对角膜水平彗差的影响不显著。 ③A、B两组分别发生2、3例一级弥漫层间角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 ④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差值与PTA(r=0.350,P=0.000)、矫正眼压(r=0.164,P=0.021)、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r=0.165,P=0.020)、前角膜表面Q值(r=0.233,P=0.001)、球镜度数(r=-0.210,P=0.003)呈弱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下:Y=91.462*X1+12.164*X2+0.746*X3+1.322*X4-98.345(Y=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X1=PTA、X2=前表面角膜Q值、X3=矫正眼压、X4=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 结论: ①SMILE术适应症范围内,不同切削深度不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②实际切削深度深,引入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垂直彗差越大,术后1周后垂直彗差开始稳定,不同切削深度对角膜水平彗差的影响较小。 ③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呈强正相关关系,预期切削深度俞深,预期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也越差即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也越大。 ④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矫正眼压、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前角膜表面Q值、球镜度数呈一定的相关关系,Y=91.462*X1+12.164*X2+0.746*X3+1.322*X4-98.345(Y=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X1=PTA、X2=前表面角膜Q值、X3=矫正眼压、X4=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