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切削深度对SMILE术后治疗效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屈光参差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双眼不同切削深度对SMILE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探求不同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潜在影响因素。  方法:  ①选择左右眼预期切削深度差异较大的SMILE术的患者58例(116只眼)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每位患者双眼中预期切削深度较深眼为A组,对侧眼则为B组。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6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总角膜高阶像差(t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中央角膜厚度(CCT)等数值;记录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AL)、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预期切削深度,并计算实际切削度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高阶像差=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术前角膜高阶像差。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A、B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月、6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以便了解同一位患者角膜高阶像差这一指标在术后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趋势的特点。实验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来控制术前基线资料。进一步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同一时间同一位患者左右眼之间(即切削深度较深眼A组与其对侧眼B组)球镜度数、△角膜高阶像差等指标3的差异性。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A、B两组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探究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术前柱镜值、球镜值、眼轴长度、矫正眼压、前角膜平均曲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模型。  ②扩大样本量,选择SMILE术患者患者194例(379眼)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矫正眼压、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前角膜表面Q值、球镜度数,后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后表面角膜Q值,柱镜度数的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的相关因素。  结果:  ①术后A、B两组的有效指数、安全指数均接近甚至大于1.00。  ②A、B两组术后6个月,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平均值较术前均增加,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量较B组大。切削深度对角膜水平彗差的影响不显著。  ③A、B两组分别发生2、3例一级弥漫层间角膜炎,经治疗后均痊愈。  ④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差值与PTA(r=0.350,P=0.000)、矫正眼压(r=0.164,P=0.021)、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r=0.165,P=0.020)、前角膜表面Q值(r=0.233,P=0.001)、球镜度数(r=-0.210,P=0.003)呈弱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下:Y=91.462*X1+12.164*X2+0.746*X3+1.322*X4-98.345(Y=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X1=PTA、X2=前表面角膜Q值、X3=矫正眼压、X4=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  结论:  ①SMILE术适应症范围内,不同切削深度不会影响手术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②实际切削深度深,引入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垂直彗差越大,术后1周后垂直彗差开始稳定,不同切削深度对角膜水平彗差的影响较小。  ③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呈强正相关关系,预期切削深度俞深,预期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也越差即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也越大。  ④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与PTA、矫正眼压、前表面角膜平均曲率、前角膜表面Q值、球镜度数呈一定的相关关系,Y=91.462*X1+12.164*X2+0.746*X3+1.322*X4-98.345(Y=预期与实际切削深度的差值、X1=PTA、X2=前表面角膜Q值、X3=矫正眼压、X4=前表面平均角膜曲率)。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非裔作家赖特于1940年出版的代表作《土生子》,猛烈地抨击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以及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在种族主义猖狂的社会下,黑人受尽迫害而走向犯罪的故事。此前的专家学者将矛头共同指向了白人,认为白人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是导致悲剧的最大原因,而笔者认为黑人和白人同样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土生子》中种族主义对黑人和白人的共同伤
摘 要:自上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语言学家对言语如何在实际语境中发挥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塞尔创立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日本人的日常交际言语,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言语交际。  关键词:奥斯汀;塞尔;间接言语行为;日语  作者简介:廉月仙(1974-),女,青岛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
摘 要:中西方远古人类不同的生存生活环境、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中西不同民族认知特点、思维模式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汉语称谓系统体系庞大、内涵复杂,与之相比,英语称谓系统简单、明了。汉英称谓语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行为、风俗、制度和社会心理。  关键词:汉英称谓语;差异;文化  作者简介:李秉芬(1979-),女,彝族,云南凤庆人,硕士研究生,云南滇西科
目的:回顾性分析银屑病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2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的标准。比较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银屑病患者(MS组)与不伴有代谢综合征的银屑病患者(非MS组)的性别、年龄、发病年、病程、文化程度、家族遗传史、生化指标及生活方式。结果:
自美国“9·11”事件和我国SARS事件以后,危机管理学科迅速走红,成为上起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一个热门话题。与此同时,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也如雨后春笋
摘 要:上古的黑类单音节颜色词大多来源于具体名物,中古时继承了上古词汇,将部分上古时没有完全演变为单纯色彩义的词汇发展成纯粹的颜色词,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颜色词。从上古到中古甚至到近代,“黑”类颜色词的发展都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上古;黑类颜色词;演变  作者简介:佟炎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4级硕士。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阿Q正传》是鲁迅最经典的小说之一,许多学者将其翻译成外文版本。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小说中有很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民族特征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成为了小说翻译中最困难以及颇受争议的部分。本文选取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即法国作家米歇尔·鲁阿(Micheal Loi)1989年翻译的《阿Q正传》(Histoire d’AQ : véridique biogrqphie)以及中国外文出版社于200
摘 要:《世说新语》一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世说新语》中人称代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本文在对《世说新语》的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式的搜索的基础上,对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汝”、“尔”语法功能与语义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关键词:《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  作者简介:王佳赫(1993-),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