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p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广告语言由于受媒体功能和媒体形式特殊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汇运用标准、句法结构特征和修辞风格,并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元化的语言表现形式,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效果。受众需要在对这些多元化符号的解码过程中来领会广告传递的信息。因此,本论文提出多模态视角的广告语言研究,把广告语言本体和应用研究扩大到新媒体多模态的广域视角,超越了以往将多模态平等看待、对比分析的研究范式。立足多模态对广告语言的补充和强化功能和原因的解析,探讨新媒体时代广告语言学理论创新的方向。通过收集、转录多模态广告,建设“广告语言资源库”和“音频资源库”,作为研究广告语音模态的基础素材。对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传播效果的广告语言进行充分描写和对比分析,探讨多模态广告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语言的实际应用,探索广告语言的组织结构和作为交际工具的使用特点。同时,在广告语言创意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借鉴语用学、传播学、统计学、社会学以及消费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典型广告语言文案的定量、定性分析,总结归纳多模态广告语言的特点和社会效应,构建多模态广告语言分析模型,为多模态广告语言研究提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模式。论文共分七个主要部分进行研究。导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梳理广告语言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多模态话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阐述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并界定广告语言相关概念和广告多模态的构成。第二章为广告语言系统中的语音模态研究,本部分首先对广告语音模态进行界定,进而分析认为,广告语音模态具有声调平仄相间、韵部和谐统一、音节整齐对称等特点,同时具有扩展叙事、转化态度、传递信息等作用。通过建立有声广告语料,探讨不同广告中的声音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第三章为广告语言系统中的文本模态研究,本部分主要是在语料库基础上对文本模态中的文字、词汇、句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规律。第四章为主要考察广告语言与其他模态间的互补。本部分研究认为,语言模态是广告的核心,画面和声音是对广告语言模态的补充和强化。第五章构建多模态视角下广告语言研究模型并依据模型做案例分析。余论将全文几个部分贯穿起来,对研究结果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课题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和期许。多模态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不仅涉及到各种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而且涉及到广告学、传播学、心理学、营销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本论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结合大量广告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广告语言模态的主要特点和社会功效。构建多模态广告语言分析模型,运用于广告语言创意实践与效果分析,为多模态广告语言研究提供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模式。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实用性。
其他文献
化学模型方法在化学教材和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对化学模型方法的含义、特征、条件及分类做了简要讨论。指出自觉认识和充分掌握这种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提出运
目的了解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1~12月送检的622份患者尿液标本分离出297株阳性标本进行病原学和药物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
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交互技术、实时技术和沉浸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借助必要的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相互影响,用户可以融
本论文意在对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方面做一些探讨,通过借鉴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和特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高中音乐鉴赏生态课堂进行了具体而又深入地剖析、
2004年,山东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其中一个率先进行实验,再加上山东的高考模式也在不断的变革,要求高中课程作进一步的改革。目前,山东乃至全国在高考命题与以往相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于眼科的46例(46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
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水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如何有效地控制裂缝是混凝土施工成败的关键。在支架现浇施工方面,尽管按照现有较为成熟理论可以方便得求出落架后结构的挠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也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我们的一切与之相关的行为都围绕它进行,我们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