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基本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凝结形成的过程中使之蕴含了许多深层次的意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而成语中又有较为特殊的一类,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我们暂称其为动物成语。动物成语作为成语的一部分,具有汉语成语的普遍性。其来源途径与成语基本相同。如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天马行空”,寓言故事的“叶公好龙”,历史故事的“指鹿为马”,文学作品的“老骥伏枥”,口头文学的“狼子野心”,佛教典籍等外来文化介入的“画龙点睛”等多种方式。当然,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动物成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不同民族对于同种动物的感情色彩不同,从而使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成语,尤其是动物成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旨在着重研究动物成语在文化、语义、语法等层面的教学,探究动物成语的有效教学方法。在文化教学层面中,我们着重对数量上的前八名马、鱼、虎、牛、鸟、狗、鸡、龙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以及那些从不单独出现的动物进行分析,探寻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在语义教学层面中,我们着重将动物成语按照其感情色彩进行分类,并详细讲解动物成语之间的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教学方法。在语法教学层面中,我们则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将动物成语分为以下十三类;并列结构、主谓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转折结构、承接结构、兼语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假设结构、目的结构、因果结构、复句结构。其中并列结构又可以继续细分主谓式并列、述宾式并列、定中式并列、状中式并列四种。复句结构可以分为条件复句、因果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承接复句、假设复句等,以便学生掌握其内部结构。由于对于动物成语动物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中还未对动物成语进行相对较为有系统的整理,且并未有可以投入到对外汉语之中的教学方法。本文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为动物成语的教学方面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方案,希望能带给教学工作者提供一点儿借鉴和帮助。